有些甲骨卜辞就更是奇怪,内容竟是祭祀商朝先王,特别是最晚 近的文丁和帝乙,也即纣王的祖父和父亲。祭祀的形式也完全是商式 的,不仅使用牛、羊、猪,还使用人牲。
甲骨Hll:l记载,癸巳日占卜如何祭祀“文武帝乙宗”(纣王父 亲帝乙的宗庙),同时占卜是否适合一起祭祀成唐(成汤,商朝开国 之王,生日也是乙日),方式则是“报”祭(可能是在大鼎里煮熟) 两名女子,还有猪和羊各三头,用血献祭。
甲骨H1L112记载,准备第二天(乙酉日)彝祭“文武丁”(纣 王祖父文丁),因为刻字磨损,用的祭品不详,方式是“裂”(肢解); 还有“卯”(对半剖开)。
那么,周文王为何要祭祀商王的先祖?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其一,按照当时人的观念,神灵有选择祭品的能力,商王的先祖 肯定不会享用周这种蛮夷小邦奉献的祭品。而且,周人也不可能公然 给商王的先祖建立神庙,在当时,这属于悖谬和僭越之举,消息一旦 传到商朝,会给周人招来杀身之祸。
其二,无论史书还是考古,都没有发现周人有人祭的记录。文王 大宅内外从未发现有人奠基和人祭现象,垃圾坑里也没有抛散的人骨, 整个周原都是如此。
其三,文王大宅地窖里的卜辞用的都是非常细微的刻痕,和殷墟 甲骨很不同,所以这两片甲骨也不会是从殷都(商人)那里带来的。
也许,这是文王有机会去殷都时,偷偷地观察和学习了商人占卜和祭 祀的全过程,回到周原后模仿商人的做法刻写的卜辞。
倘若真是如此,那他为何要这样做?今人已经无法找到标准答案, 因为占卜预测和祭祀本身就是非理性的产物。而且,周昌对此还有一 种异乎寻常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他不仅学习商人的甲骨占卜,还改造 了易卦预测技术,创作了《易经》文本。
有些学者认为,文王大宅地窖里的甲骨含有更晚的内容,如周武 王时期以及西周初期的成王和康王的卜辞。但这些卜辞数量很少,更 缺乏直接证据:对周朝来说,灭商是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仅没有 内容相关的卜辞,也没有后世子孙祭祀周文王的卜辞。
要知道,周昌在去世前才把都城搬到了丰京(今西安市西郊); 之后不久,武王就开始建设镐京,灭亡了商朝。也就是说,到这时, 周原的文王大宅才变成王室家庙和周文王的纪念馆。结果,到西周末 年,整座建筑毁于一场大火(坍塌的土墙和屋顶残块呈现火烧后的破 红色),甲骨因保存在地窖里,才侥幸躲过火焚。
保留在文王大宅甲骨上的文字,总量并不太多,且过于零星,但 周文王另有一部传世著作《易经》,其包含的周人早期历史更多,只 不过,需要新的解读方式,方能还原部分真相。
注释
1《史记•殷本纪》。另《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古莘国在汴州陈留县东五里, 故莘城是也”。其地在今河南省中部,接近商文化核心区,离夏都二里头也 不太远,所以这个说法比陕西合阳说更可取。
2 古史中关于周昌父子年龄的记载多不可靠,比如说周昌活了九十多岁、他 十五岁开始生子,等等。这种说法可能来自对《尚书•无逸》的误读,因周 公说“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后人便错误地理解为文王“受命” 担任商族族长后又活了五十年。其实“受命”是指文王决心反商和称王,而 “享国”是指他担任周族族长。“受命”发生在周昌从殷都获释之后,之后数 年他就去世了。
3《史记•燕召公世家》没有记载召公责的世系,只说他“与周同姓,姓姬氏”。 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召公是“文王庶子”,即大姒之外的妾所生,但此说不确, 因为召公家族又被称为召伯,周人的“伯”必须是嫡长子。
4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287页。
5 西周初有“厦侯旨鼎”,铭文有“厦侯旨初见事于宗周,王赏旨贝廿朋,用 作姒尊彝”。这位愿侯旨是召公爽的儿子或孙子,被册封为燕(厦)侯,在 获得周王的赏赐之后,为祭祀母亲或祖母“姒”铸造了铜鼎——这位“姒” 很可能是和大姒一起嫁到周族的姐妹。召公家族其他铜器还提到有一位“父 辛”,虽不能确认是谁,但由此可见,召公家族一定程度上已经商化。参见 曹斌等《厦侯铜器与燕国早期世系》,《江汉考古》2016年第5期。
6 史书和甲骨卜辞中都没有商王在位的具体年数,这是“夏商周断代工程”构 拟的时间。参见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第630页。
7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基址发掘简报》,《文物》1979 年第10期。以下凡该基址的基本信息、数据及图片,未注明出处的,皆出 自该书,不再详注。
8 平面图改绘自陈全方《周原与周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原图绘 制较早,当时还没有发现西厢房内的H31窖穴。复原图摘自杨鸿勋《宫殿考 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9 李学勤:《西周甲骨的几点研究》,《文物》1981年第9期。
10陈全方:《周原与周文化》,第110页,图版第64页;徐锡台:《周原甲骨文综述》, 三秦出版社,1987年,第114页。
11 “西”字,陈全方释为“兹二徐锡台释为“是”,都是指示代词。“获”字, 徐锡台认为该字左边是“舟”部,释为“般”;但摹本显示是鸟形的“隹”, 应从陈全方释为“获
第十八章 《易经》里的猎俘与献俘
自迁居周原,周族始为商朝的附庸族邦,代价则是捕猎周边山地 的羌人献给商朝充当人牲。
商与周的这种关系,从古公亶父晚年开始,历经季历和周昌两 代人,甚至可能持续到灭商之前的周武王初年。同期的商朝,则经 历武乙、文丁、帝乙(小乙)和帝辛(商纣)四代商王,跨度超过 五十年。
在史书和文献里,周人的这段历史被抹去了,几乎没有留下任何 痕迹。和这段历史一起被遗忘的,是商朝的鬼神血祭文化。自周朝建 立,人们的记忆里便再也没有了那个血腥、恐怖而漫长的年代,“历史” 成为一连串古代圣王哺育和教化群氓的温情往事。
但即便如此,仍有些蛛丝马迹被保留了下来,这便是文王周昌创 作的《易经》。周昌一直生活在暗黑的商代,没能等到商朝灭亡便已 死去,但他在《易经》里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珍贵的记录,其中就包括 商人的血祭仪式和周族充当人牲捕猎者的经验。
周朝建立后,商朝的甲骨档案库被彻底毁灭,但没人敢销毁文王
留下的《易经》,只是,其所记录的残酷事实变成了庸常的内容。这 确实奏效,一晃就是三千年。
只有当殷都遗址被考古发掘,出土甲骨文献被释读,真实的商朝 往事才渐渐得以复原,《易经》里那些被误读了三千年的词句才能得 到重新的诠释,从而,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时代开始复活。
作为俘虏的“孚”
文王周昌所作的《易经》,大量地出现“孚”字。它的含义颇为 诡异,战国以来,经学家多把它解释成信用的“信二 结果造成大量 语句难以解释。।其实,据研究《易经》的高亨先生,这个“孚”乃 是俘虏的“俘”之本字。
《说文》:“俘,军所获也。”军队虏获敌方之人员财物谓之孚 ……古人认为此乃光荣之事,故曰“有孚光”,未济六五云:“君 子之光有孚。”句意同此。2
只不过,高亨撰写研究《易经》的相关著作时,商朝杀人献祭的 考古成果尚未引起足够的注意,周人曾长期替商朝捕俘的历史也尚未 被揭露,所以学界对《易经》中的“孚”还不够重视。
《易经》是商朝末年的产物,释读其中的文字,需要参照商人的 甲骨文。甲骨文的“孚”,写作、,字形是一只手抓住一个儿童,乃 俘获之意,且特指捉来献祭的人牲。
如殷墟甲骨占卜辞:“贞:我用罔孚? ”(《合集》903正)翻译为 白话是,“占卜:我要不要用猎网捕获俘虏(并献祭)? ”这个“罔” 是象形字,字形为一人双手举网。这说明商人捕俘用的网具,造型是
《合集》903正:"贞:我用罔孚。”
一张网系在两根长木柄上。此外,甲骨卜辞里还有“用孚”,即杀俘 虏献祭。
用猎网(罔)捕获俘虏之事,在《易经》中也有记载,如晋卦初 六爻为:“罔孚,裕,无咎。”意为,用网捕猎俘虏,有大收获,没有 灾祸。此卦名“晋”,本意是进攻,甲骨文写作U,字形是两支箭射 中同一个靶子。
此外,在《易经》多个卦,如大壮、解、损、益、井、革、丰、 未济等的爻辞中,都有“有孚”,即占卜显示会有所俘获。自亶父迁 居周原,周人一直为商朝捕猎羌人,所以周昌在研究《易经》占算方 法时,很关注预测捕俘的结果。
全是捕俘技术的,是需卦。周人捕猎俘虏的经验,在需卦中有很 多记载。“需”通“须”,字意是等待。这个卦主要是有关设伏和诱敌 的技巧的。
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先看卦辞:“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意为,会有所俘获, 很荣耀,举行祭祀,占算的结果吉利;有利于渡过大河。
前面三条爻辞有“需于郊”“需于沙”和“需于泥”,分别是讲在 郊野、沙地和泥泞中设伏。
初九爻曰:“需于郊,利用恒。无咎。”大意是,在郊野设伏,必 须有耐心,结果没有灾祸。
九二爻曰:“需于沙,小有言,终吉。”大意是,在沙地设伏,但 周人为此发生了小的争论(可能是对设伏地点有不同意见),最终的 结果吉利,有俘获。
九三爻日:“需于泥,致寇至。”大意是,在泥泞中设伏,终于等 到敌寇进入伏击圈。
六四爻曰:“需于血,出自穴。”可能是说,在袭击敌村落的战斗 结束后,地上还有流血的伏尸,但有些周军不急于撤走,并在村内再 次设伏,等藏匿者(逃入地窖中)出现时将其捉获。
九五爻曰:“需于酒食,贞吉。”可能是说,假意举行招待宴会以 诱俘对方,占卜的结果吉利。
显然,上述这些战术来自很多成功的战例,应是自亶父以来周人 积累的捕俘经验。
最后一条上六爻曰:“人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如前文所述,这句爻辞的意思大致是说,周人的捕俘生涯始于三位不 速之客到豳地窑洞里拜访亶父,邀请周族定居周原。
《易经》里为何会有这么多周人生活的真实记录?这便涉及周昌 创作《易经》的目的:研究各种事物背后的因果联系,最终建立一套 翦商的理论和操作方法。对此,我们后面会专门介绍。
《易经》从未记载过周人捕俘的数量,但前述文王大宅地窖的一 片甲骨(H31 : 3)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信息:“八月辛卯卜曰:其梦 启;往西,亡咎,获其五十人? ”显然,这是文王为捕捉五十人而占卜。 看来,周人每次捕俘的数量在数十人范围,不算太大。
逃脱的公羊,顽抗的羌酋
《易经》的大壮卦也是关于捕猎俘虏的,而且爻辞中多次出现了 公羊(班)被捕获和逃脱的场景。
大壮:利贞。
初九:壮于趾。征,凶。有孚。
九"一:贞吉O
九三: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莪羊触藩,羸其角。
九四:贞吉,悔亡。藩决不羸,壮于大舆之就。
六五:丧羊于易。无悔。
上六:族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
周人捕俘的对象是羌人。甲骨文“羌”的字形,羊头,男人身, 所以大壮卦里的公羊应是羌人的代称。爻辞中频繁出现的“壮”字, 高亨解释为“戕二也就是伤。3
初九爻曰:“壮于趾,征,凶,有孚意思是,脚会受伤,出征 的结果凶险,但有所俘获。
九三爻曰:“小人用壮,君子用罔。”意思是,对地位低的羌人(小 人),可以打伤以后俘获(用壮),但对于部族的酋长(君子),最好 用猎网捕获,以避免其受伤。这自然是因为,在商人那里,人牲的地 位越高越珍贵,最好保证其无伤损。殷墟甲骨显示,商王会用“羌方伯” 献祭,这种羌人首领也最受商王列祖列宗的喜爱。
此外,有些还有利用价值的俘虏,可能会被周昌释放,委以某些 职务。《墨子•尚贤上》有一处记载说:“文王举阂天、泰颠于置罔之中, 授之政,西土服J意思是说,闵天和泰颠都是文王在猎网中发现的 人才;文王让他们管理政事,于是西土部落皆归附周邦。
这可能是周昌为争取某些特定部落的归附,对俘获的上层人物的 一种利用。但有这种好运的俘虏肯定是极少数。此外,《墨子》的这 处记载也颇为诡异,不知它是如何获取蛮荒时代的周族信息的,所以 它的本意也可能是说,阂天和泰颠原本就是用网捕猎的猎人,后来得 到了周昌的重用。
回到大壮卦的九三爻,爻辞继续说,“贞厉”,即占卜的结果不太 顺利;然后,“班羊触藩,羸其角”,即公羊冲撞到篱笆上,羊角被篱 笆绊住。这似乎是比喻羌人首领被猎网捕获。
九四爻曰:“贞吉,悔亡。藩决不羸,壮于大舆之馥。”意思是, 占卜结果吉利,没什么后悔的;公羊又撞破了篱笆逃走,还破坏了大 车的辐条。这可能是隐喻被网住的羌人首领又逃走了,还在抵抗乘车 追逐的周军时打坏了车辆。可见,周人是驾着马车捕俘的,而且捕捉 完整且没受伤的首领的难度要大得多。
六五爻曰:“丧羊于易。无悔。”显然,这里用的是商朝先祖王亥“丧 牛于易”的典故,但用代表羌人的羊替换了牛,应当是隐喻某些差点 被捕获的羊(羌人)逃脱了。占卜的结果是不需要后悔。可见,周昌在 使用商人先祖的掌故时,未必忠实于原意,或者说,他更重视古为今用。
上六爻曰:“轼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意 思是,没能逃脱猎网的羌人首领,就像羊角被缠住的公羊一样无法进 退。占卜的结果是没什么收获,经历一番艰险,反倒有吉利的结局。
那么,大壮卦为何要用公羊代表羌人,还写得这么隐晦?本书认 为,这可能是因为周人和羌人有古老的同宗亲缘,对周族来说,替商 朝捕猎羌人在道义上是一种耻辱。所以,即便创作《易经》时,周昌 已经比较商化,使用的也是商人的语言和思维,但他还是表达得非常 隐晦,甚至不愿写出“羌”字。而且,在《易经》中,周昌记录捕羌 用的都是“孚”字——这个字不带族群含义,应该也有不触及周人隐 痛之意。
押解俘虏的经验
除了捕俘经验,《易经》的内容更多是有关如何捆绑和养活羌俘的, 既要保证他们不能逃跑,也要让他们不至于因为伤痛和饥饿而死。
睽卦九四爻中有“交孚”二字。甲骨文的“交”字,写作a, 像人的双腿呈交叉之形,所以“交孚”可能是指在押送途中宿营时, 要把俘虏的双腿捆绑起来以防止其逃走。从龙山时代到殷墟的各种人 祭坑,常见有绑起双腿活埋的尸骨,可能也属于“交
小畜卦六四爻日:“有孚,血去惕出,无咎。” 4意思是,有俘虏, 为他们止血,消除他们的恐惧,就不会有麻烦。
大有卦六五爻日:“厥孚交如,威如。吉。”意思是,有俘虏被绑 了起来,但还是气势汹汹。这是吉利的卦象。另,家人卦的上九爻“有 孚威如,终吉”描绘的也是类似场景。
“吉”和“终吉”显然不是说俘虏的命运,而是说占算者周昌: 商朝喜欢接收精壮的人牲,倘若捉到的俘虏英武健壮,就更容易押解 到殷都而不至于死在路上,周人自然能得到更多嘉奖。
垢卦初六爻有“孚跳躅”,说的是俘虏走路蹒跚瘠腿。这可能是 在被抓捕中受的伤,也可能是不听命令被殴打所致。该卦九三爻为“臀 无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意思是,(俘虏)臀部被打得溃烂, 致使走路困难;占算的结果是有磨难,但没有大的灾害。另,夬卦 九四爻也有“臀无肤,其行次且“,看来这种情况很常见。
前述需卦的内容是关于设伏和偷袭,但周人也有和敌人正面交锋 的时候。中孚卦六三爻曰:“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这应该是 指双方有准备的会战,会敲鼓以助军威。“或”表示两种选择,或者 击鼓进军,或者仓皇撤退(罢);结果也有两种,或是战败,幸存者 哭泣,或是胜利,战胜者高唱凯歌。
中孚卦九五爻说的就是战胜的场景:“有孚挛如。无咎。”“挛如” 是俘虏捆成串的样子。甲骨文的“挛”字,写作九 像一手提两串或 三串丝绳之形,可引申为牵着成串的俘虏。小畜卦九五爻也曰:“有 孚挛如,富以其邻。”这个“富以其邻”可能指捕获了大量俘虏,自 己和邻居们都会富裕起来。看来,周人是部落武装出征,捕俘、进贡 之后获得的赏赐,全族人都能分享。
比卦初六爻曰:“有孚,比之,无咎。”意思是,有俘虏之后,把 他们排队(绑起来)就不会有麻烦。而且,“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是说还要用陶盆盛满饭给他们吃,即使发生什么变故,最终也会吉利。
泰卦则记载了另一种情况。九三爻曰:“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似乎是说过于吝惜食物,不肯给俘虏吃。接着,六四爻则曰:“翩翩, 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意思是说,倘若因没有看管好俘虏致其伺 机逃跑,那大家就都没有了发财的机会。
随卦的内容更复杂,主要是讲追捕逃跑的俘虏。
随:元亨,利贞,无咎。
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
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