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山摇头苦笑:“唉,事情都过去了,我也没放在心上。”
宋知南说:“我觉得这个事情的根源就是你这种人太少了,要是你这样的人多了,大家一适应,也就习以为常了。”
张铁山先是愣了一下,随即转念一想,确实如此,上门女婿多了,大家一习惯,就不会对他另眼相看了。嗯,以后回村,村里要是有娶不上媳妇的老实小伙,他也可以考虑介绍他们来当上门女婿。
宋知南采访时间是四十多分钟,毕竟王家人还要做晚饭,也不能耽搁人家的正常生活。
宋知南临走前给他们拍了一张全家福,她握着王金凤的手说道:“谢谢你们,等到稿子写完,我会拿给你俩过目,你们同意我再拿给领导看看。”
王金凤连忙摆摆手:“不用这么麻烦,宋同志你觉得行就行。”厂里谁不知道宋同志的文采好啊,毕竟都上过报纸了。
宋知南笑着说:“我就喜欢跟咱们工人打交道,两个字:爽快。”
王金凤和张铁山一起笑着送宋知南到巷子口。
宋知南回家后奋笔疾书,两个小时就完稿了。
第二天下班,她又去采访那位好继父赵大刚。赵大刚是厂里保卫科的,生得又矮又胖,笑得跟个弥勒佛似的。他媳妇白欣又高又漂亮,说话温温柔柔的。这两人的颜值差距有点大。
白欣的话不多,她只是站在那儿用温柔含笑的目光看着宋知南和赵大刚说话,赵大刚比张铁山健谈多了。
“我跟她是初中同学,她是班花,长得好看,学习也好。其实那时候我就开始注意她了,也不光是我注意她,班里的男同学都喜欢偷偷看她……”
宋知南:“原来你们是青梅竹马呀?”
赵大刚顿了一下,笑着说:“也不算吧,她跟别人是青梅竹马,我就在一旁看着……”
白欣看了一眼赵大刚,赵大刚赶紧停住不说了。
宋知南明白了,这个白欣是赵大刚曾经求而不得的女神。
她面带微笑:“赵同志,你是我所见过的最善良最有担当最有爱心的男人,你刷新了我对男同志的认识。怪不得你能娶到白同志这样秀外慧中、知书达理、美丽温柔的好媳妇。你真是广大男同志的启明星,是他们的指路明灯。”
赵大刚听到这么高规格的称赞,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嘿嘿笑了两声。
白欣难得说了一句话:“宋同志你才是女同志的指路明灯,我希望能多出几个你这样的女干部。”
三人愉快地握手告别。
宋知南离开后,赵大刚说道:“大家都说小宋对男同志有偏见,我看不像啊,你瞧她对我多客气。”
白欣笑着说:“小宋不是对男同志有偏见,她只是对某些男同志有看法而已,遇到你和老张这样的,人家不也挺尊重?所以说,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
赵大刚双眼放光:“果然,你们读书好的人说话就是不一样,就是这么个理儿。”
宋知南采访完两个男同志后,接下来便开始采访女同志。
女同志这边的采访对象,都是厂里的积极份子、劳动模范。她按照名单一个个采访下去。
第一个采访的是车间模范女工刘春荣;第二个是王铁梅,仓库失火时,王铁梅积极抢救集体财产,手臂和腿上现在还有烧伤的疤痕;第三个是工会副主席杨奋进,杨奋进就是女工委主任,大家一般都叫她杨主任。
杨主任起初婉拒采访:“小宋啊,我就不必采访了,你多采访那些一线女工,最辛苦最勤劳的是她们。”
宋知南说道:“杨主任,一线女工当然要采访,但一线领导也得采访。工人有工人的辛苦,领导有领导的辛苦。我采访您不为了别的,主要是我们广大女同志缺乏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杨主任无奈地笑笑:“行行,我接受小宋记者的采访。”
宋知南拿出最专业的态度开始采访。
采访完杨主任后,她回去后还想采访贺胜男,谁知贺胜男坚决拒绝:“小宋啊,你要是再采访我,容易让外人觉得咱们妇联在自吹自擂。”
宋知南:我本来就想自吹自擂呀。但这话又不能真说出来。算了,就到此为止吧,下次再吹自己这边。
宋知南用了三天时间,把稿子修改完毕,先拿给直属领导贺胜男过目。贺胜男一边看一边称赞:“小宋,你又进步了。不但文笔进步了,思想也有了很大的飞跃。以后谁再说你对全体男同志有偏见,我就可以把这两篇文章甩到他们脸上。”
她说的是宋知南采访张铁山和赵大刚的那两篇文章。
贺胜男喝了一口茶,接着往下看,一边看一边频频点头,显然十分满意。
看完,她说道:“我觉得一点问题都没有,连标点都不用修改就可以直接上厂报和投稿,我再拿给杨主任和其他人看看。”
贺胜男匆匆离开。
下午快下班的时候,贺胜男回来告诉宋知南:“小宋,杨主任和工会那边的同志都看了,他们都说好,鉴于国庆要发的文章太多,咱们要提前发,恰好明天就有一期厂报要出,杨主任已经把你的稿子递上去了。同时还把稿子给《青阳日报》、《青阳晚报》编辑部送过去了。”
宋知南朗声说道:“谢谢贺主任和杨主任。”
贺胜男拍拍宋知南的肩膀,笑眯眯地说:“厂委那边昨天也送了一摞稿子去报社,咱们工会这边正愁没稿子,这不你的就送上来了。咱们工会孙主席对你大加赞赏。他让你专心写稿,争取再出新作。”
贺胜男的话只传了一半,孙主席后面还说,宋知南的优点是写作能力强,笔头锋利。缺点是嘴太锋利,以后少让她给别人调解矛盾。她根本不是解决矛盾,她是要解决掉男人,所以男同志才对她不满。以后让何黛负责调解矛盾,她负责写稿宣传就行了。
贺胜男知道宋知南对调解矛盾有着异样的热情,她不忍心浇灭属下的工作热情,所以就压住没说,打算以后再说。
厂报第二天就登出了宋知南的五篇稿子,除了张铁山和赵大刚的两篇外,还有采访女职工和杨主任的那三篇,刘春荣的是《生产劳动新闯将》,王铁梅的是《心中有信仰,巾帼有力量:铁姑娘精神永流传》,杨主任的是《妇女能顶半边天,七十年代写诗篇》。
《青阳日报》和《青阳晚报》各选了两篇,日报选的是张铁山和王铁梅那两篇,晚报选的是赵大刚和杨主任那两篇。日报出的早些,晚报下午才出。
宋知南一整天都在收喜讯,何黛一日三呼,哇哇个不停。
“哇,知南,你的文章上厂报了,5篇哎。”
“哇,日报日报,上报了。”
“啊啊,又上报了,晚报。”
何黛比宋知南本人还激动,一张脸红得像个红苹果似的。
何黛激动,有人比她还激动,那就是上了报纸的那几个人。
上厂报,小激动,毕竟是内部报纸;上日报了,大激动,听说张铁山一上午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干活也更卖力了。
王铁梅稍稍矜持些,但嘴角也一直上扬着。到了下午,最激动的是赵大刚,他把报纸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杨主任毕竟是干部,是经历过大场面的人,也就是笑笑。但她走路脚底生风大家都看到了。毕竟这世上有谁不喜欢表扬和称赞呢。
厂里的其他工人看到后,心情各异。有少数人替上报的人开心高兴;大部分人是酸溜溜的,心里不是滋味,大家都是工人怎么自己没上报,他们就上了呢?他们是不错,可自己也不差呀;还有一部分人,心怀不甘不满不忿,凭什么他们能被采访能上报?他们是不是托关系走后门了?这事得好好查查。
今天的喜讯太多,大家连下班都晚了些,部分路段还造成了临时性拥堵。
拥堵是宋知南造成的,她才来上班没多久,有些人认识她,有些不认识,那些不认识的就想过来看看她,他们一边看还一边指指点点:“那个就是宋知南,瞧着年纪不大呀,表面上看上去挺文静的呀。”
“文静个屁,怼死人不偿命。”
“听说她还打人,我还以为她长得很凶呢。”
“你懂什么,最狠的人都是看上去最文静最斯文的。”
“哦哦,有道理。”
也有部分人怀着别的心思:“你们看,那位就是宋同志。你说她要是认识我,会不会也来采访我?”
“有可能,我打听过了。张铁山赵大刚王铁梅他们从来没跟宋同志送过礼。”
“这是可信的,张铁山家穷人又老实,不可能送礼;王铁梅为人傲气,不屑送礼;刘春荣也没听说送过礼。至于杨主任,谁听说领导给职工送礼的?”
大家的心底也产生了一些野望,万一宋同志下次采访他们呢?
动静闹得这么大,魏芬和李玉华不可能不知道。
魏芬激动得大呼小叫的:“你们快看,咱们的知南又上报纸了。我的天呐,这孩子这么咋厉害呢。”
第44章
李玉华听到消息后, 先是一脸难以置信,她自己生的闺女她还不知道, 宋知南能有那本领?要是说大儿子秋实,她是绝对信的。
到最后,她是不得不信。但她既不激动也没有显得很高兴,要是不清楚内情的还以为宋知南是魏芬的女儿呢。
李玉华此时心情极为复杂:为什么偏偏是女儿有出息?凭什么是宋知南?
大家见李玉华这样都觉得不可思议,要是自家闺女这么出息,她们不得高兴疯了?咋能做出这么一副无动于衷的死人脸呢?就连邻居魏芬和非亲非故的王小雪都高兴得大呼小叫的,就只有她李玉华不但显得无动于衷,还一副忿忿不平的模样,真是奇了怪了。
有人就私下里议论:“你们说,宋知南会不会不是李玉华亲生的?谁家亲妈对待亲生孩子这样?”
有人说:“那也不一定,有些人对亲生的也很苛刻, 虐待孩子的也不都是后爸后妈。”
“我还是觉着不对劲, 事出反常必有妖。”
“可是当年李玉华怀孕生孩子做不了假呀, 大家都知道啊。”
……
宋知南被人当熊猫围观了好一阵,跟她一起下班的何黛被这阵仗整得不知所措, 走路都不知道该先迈哪只脚。
宋知南镇定自若地一路走过去, 以后被人注目的时候多的是,就当提前演练了。
她这种姿态也让众人更加佩服,这姑娘不管性格怎样,看这心性和胆量就是干大事的料。
宋知南好容易挪到大门口,保卫科的赵大刚眼尖地看到了人群中的宋知南,大声说道:“宋同志,谢谢你, 你的文章写得真好。”
宋知南面带微笑回应:“赵同志,应该是我感谢你们, 是你们让我有了这么好的素材。”
她环视四周,朗声说道:“赵师傅,有些人说我对男同志有偏见,其实不是,我只是对某些同志恨铁不成钢,我太想让他们进步了。我真正佩服的是你和张同志这样的道德标兵,你们是男人中的楷模。”
在场的男同志一起沉默了,有部分人觉得宋知南的话完全没毛病,但有一小撮人,敏感地感觉到哪里不对,但谁也说不出来哪里不对。
在场的女同志偏头看向男同志,“看看人家宋同志这觉悟,再瞧瞧你们,啧啧。”
赵大刚当众被抬到这样的高位,又给整不会了。
他嘿嘿笑道:“宋同志过奖了,我就是一个普通人。”
宋知南从人流中挤了出去,侧着身子往家走去。
赵大刚跟保卫科的同事说道:“这个小宋真是个好同志,人家有原则有觉悟有眼光还特别谦虚,厂里那些小年轻懂个什么?说他们两句就不爱听了,一个大老爷们心眼那么小,说出去也不怕人笑话。”
赵大刚觉得宋知南对他们有偏见,是因为他们自己有问题,要不然,小宋怎么不对他和老张有偏见呢?
想到这里,赵大刚油然而生出一股自豪感,腰板挺得更直了。
他挺胸腆肚站在门口,俯视着这一群一群的工人。
宋知南跟何黛在路口分别,她说道:“小黛,我这周日中午请你下馆子,兑现我的承诺。”
何黛连忙摆手:“哎呀,我只是开玩笑,下馆子太破费了。你平日请我吃的零食够多了。”
宋知南说:“我说请就请,就这么定了。”
宋知南回到家属区,又被热情的邻居们拦住聊了很久。
“小宋,恭喜你啊。你是咱们这一片的骄傲。”
“小宋,你的文章我看了,写得真好。”
宋知南面带微笑:“谢谢夸奖,都是领导教得好,被采访的同志配合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