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说法可是耳目一新,刘厅长问:“怎么帮呢。”
周渔就说:“我们一号店成立的时候,没几家名牌愿意进驻,我们没办法,只能一个个去敲门,想办法跟人家达成协议。我觉得,省厅也可以这样做,外商有需求,我们有产品,我们缺少的是中间环节。”
“我们可以增设商情组,在整个广交会期间,探听商情,如果打听到人家有需求,不一定非要在展柜上守着,我们可以带着我们的产品去找人家,就跟一号店做的一样,自我推销。”
“这样,不就可以更多的卖出货去了吗?”
商情是后世才有的概念,并不鲜见。但在此时,的确是没人这么做的,大家都老实的很,守在展台上等机会。这属于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一看就懂,想到却难。
所以周渔说出来,刘厅长眼见兴奋了起来,他直接站了起来,背着手就在办公室里不停地踱步。
周渔知道,工厂新包装新规格换个名字都是在范围内的事儿,没人可以说什么。
但是在带队工作组中加这么一队人马,却不好说,毕竟,大家都老老实实做生意呢,你去探听消息主动出击,也可以被人诟病为抢生意,虽然这是无稽之谈。
周渔说完就没吭声,而是慢慢喝着水,一杯水缓缓下肚,干渴的喉咙也舒服起来,刘厅长终于停了下来,他看向了周渔,没有半点犹豫:“这是个好办法!能真正解决我们的问题。周渔,论起来,这个商情组组长,你最合适,你要不要试试?”
第61章
周渔就知道, 刘厅长能看出来她的想法,她费这么大劲儿,自然是想参与进来!
可没想到, 刘厅长一下子就给她个组长干, 周渔是真挺意外和感动,为刘厅长的敢用人, 也为刘厅长的信任。
不过,这种事不能仅凭感动,如果是让她当个小组员,去那里帮着大家收集情报, 促成交易, 她这会儿一定立刻高声答应了。
但现在她反而想的要多。
周渔没说行不行, 是这样回答的:“这是我求之不得,一方面给外贸事业出份力, 一方面也是让长见识。但我也有顾虑,您看,我就是个个体户。有些话不能明说, 但实际上是真切存在的。”
“厅长, 我们个体户不受人待见。社会上都认为我们是无业游民才干的,好多人还说我们是街溜子。您让我当个跑腿的帮忙, 大家可能没意见,可您让我带队干活, 手下都是咱们省厅的精壮, 这个队伍不好带啊。”
刘厅长既然敢说, 就知道有这个问题。他没想到的是,周渔如此冷静,他赞赏地看着这个年纪不大的女孩, 真是后生可畏。
他点头道:“你说的的确有道理,刚刚我也考虑过,只让你进入这个商情组。可我认为,你的观念是超前的,同样的商情,你能利用的一定比没有商业经验的同志多。你来当组长才能发挥最大的潜能。”
“至于你说的队伍不好带,不用怕,我给你派个助手。”
他指了指旁边的小王秘书:“王宇,我的秘书,他兼任商情组副组长,你觉得怎么样?”
显然这是临时决定的,王宇脸上闪过了一丝意外,但随后也是惊喜——不同的人想法不一样,站在不同高度的人,看到的事情也不一样。
别人都觉得周渔是个干得比较大的个体户,但王宇却知道,在全省范围内,周渔也是最优秀的。跟着优秀的人,还是顶头上司看好的人干事,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
他立时笑着说:“组长,有事儿您交给我。”
这相当于刘厅长给周渔保驾护航,周渔还能说什么,笑着说:“那我就大胆一次。”
刘厅长哈哈大笑:“放心吧。”
这会儿早就下班了,商量完周渔就离开了——秋交会十月举行,这个商情组即便要抽调人,也要到九月中下旬了,这会儿并不急。
倒是关了门,王秘书说:“厅长,您对周渔这么重用,恐怕又会引起议论!”
这倒不是空口捏造,而是早已有之,第一次是周渔和门市部上了南河日报,就有人反对,不过那会儿刘厅长刚刚批评了大家对市场经济不懂行不学习凭经验处事,所以只是私底下有人议论。
第二次就是一号店,明明周渔的开店资格是香江展鹏集团提出的附加条件,可愣是也按在了刘厅长的脑袋上,说他一脑门子个体经济,一个厅长钻钱眼里了,早晚要出事。
这次,周渔直接进了广交会的队伍,还当了组长,肯定又有人背后说屁话。
刘厅长并不在意:“无能之人才在背后说闲话,无能之人才害怕别人说闲话。你要记得有能力的人就要尊重,不用管她的年龄身份甚至是性别。”
商情组要到九月中下旬才开始准备,至于那16家企业,周渔的主意给出了,也答应了随时联系,不过,改进总是要时间的,她一时就闲了下来。
这会儿正暑假,周渔去年过年的时候,本身答应了周朵,带着人家去省城逛一逛,结果因为忙,只能托周远征带着去了一趟。
但终究是食言了。
所以这次,周渔想带着周朵去了一趟京市,至于林巧慧,周渔也是一起邀请的,可惜的是,如今的林经理工作干得风生水起,根本没空。
周渔下午五点就到了家,她晚上七点才回来,在村委忙着呢。
等着进了门,周朵兴奋地跟她妈说:“妈,姐说带咱们去京市,看升国旗,逛街吃好吃的。”
结果林经理是这样说的:“难得她有时间,你跟着去吧。我就不去了。”
周朵都惊了:“你为啥不去啊。”
林巧慧说:“我公司一堆事儿呢。小王庄和上林村都准备加入咱们,种植蘑菇,我正跟他们接洽呢。忙死了。”
这小词用的,那真是老专业呢。周朵都忍不住扭头跟周渔挤眼睛,意思是你看看咱妈。
不过林巧慧的变化真的挺大的,刚富起来的时候,周渔就给她买了大衣羊毛衫,她倒是穿,但就为了显摆,周朵悄悄告诉过周渔:“妈还专门跑到爷爷家转悠了一圈。”
周渔倒也不担心周图强一家会怎样,自从周渔带着全村种蘑菇开始,周图强就发现,只有抱大腿才有好处,就老实了。
而且,周渔发现了,这种人也有自己的精明,他们都知道周渔厉害,所以从来远远见了她都躲着走。
——从周渔谈下了10万斤蘑菇批发开始,她就没在私下场合见过周图强一家人!
周渔对自己这种制霸效果,倒是挺满意的,她既没有兴趣天天跟周图强一家人勾心斗角,也没兴趣听他们一家人溜须拍马,有这时间不如挣钱呢。
而他们对林巧慧和周朵又是另一种方案,一边道歉一边夸,时不时还要问问需不需要帮忙,用周朵的话说:“妈穿好看的衣服本来想显摆显摆的,结果爷爷他们夸的太露骨了,妈都不去了。”
但平时的时候,她还是朴素的打扮。
直到当了经理后,她就不一样了,那天还跟周渔说呢:“你也给我买件白衬衫西裤吧,这样正规一些。”
周渔连忙从一号店买了三套回去,顺便还给她配了高跟鞋,不过高跟鞋林巧慧目前还没看上,“下地崴脚!”
林巧慧说不去京市,周渔他们也没勉强,但不一会儿,林巧慧又晃了过来,对着在自家树下纳凉的周渔说:“你那个农大的课还上吗?”
“上着呢!”他们是函授,其实很少上课,但周渔时不时去见一见马有信,跑的也算是勤快。
林巧慧不可能突然问这个,周渔就问:“妈,你是不是想上学?”
林巧慧就有点不好意思,“我弄这个公司有点吃力,很多东西都不是特别明白,还得打电话问你。我就想着,我也是个初中毕业,我能不能去学学。”
周渔当然赞同,她之所以开始没提出来,是怕林巧慧不接受,“那行,我给你问问,看看还能报名吗?不能的话,我问问有没有短时间的培训班,给你报一个,先整体提升一下。”
这个林巧慧同意,“这个好,我又不要什么学历,就是得弄懂。要不,总是心虚。”
周渔为此,去京市的时候,专门跑了一趟马有信的家,问了问他相关事情。马有信如今负责再教育,这方面的信息多的是,他们是没有,不过恰好南州农校有个培训,比在省城还好,周渔就给报上了。
自此,周渔带着周朵去京市逛了三天,林巧慧则过上了一边学习一边管理公司,一边下地的日子。
用周朵的话说:“妈现在给爸上香都老有底气呢,数落爸不争气没好好活着,看看现在日子多好。说是,要是他活着,肯定也能有事儿干,不过咱们又说了:就算你活着,这个经理我也不能让给你。到时候咱俩得竞争上岗,说不定以后户主就是我了呢。”
周渔:……
八月中旬,一号店的电器专柜终于开了,就在三楼原先预留的位置,不过跟体验馆的名字也不相悖!
与百货大楼放在货架上的电器不一样,一号店的电器是插着电的,进行了展示的。
用电器专柜售货员的话说:“我们这都是样品,你们想怎么看就怎么看。”
这次一下子进了三个品牌的电视,分别是爱华、熊猫和方竹牌。这里面11寸的有,14寸和16寸的黑白电视是主流,当然21寸的彩电也是有的。
最重要的是,每个品牌都有一款电视直接插着电,白天全天候播放国家台,也就是说,这会买电视可不再是盲买了,纵然各厂的零配件可能都是一个厂生产的,但终究是可以挑一挑了。
说真的,谁买东西不想货比三家,从这方面讲,大家就愿意来一号店。更何况,他们可是三包政策,连顾客都会说了:“有售后不怕坏!”
除了电视机,其他的也是一样,电冰箱也是两个牌子,各有一台放在外面展示,上面放着西瓜,下面冻着冰块。西瓜是让大家摸摸温度,冰块是给大家降降温。
电风扇一直转着,想对着谁吹,摆摆头就可以了。收音机录音机都有样品,试试这个,听听那个,选择最喜欢的买。
有人觉得周渔这样成本高,但这样的确吸引顾客——国营店定价都是不能动的,周渔这里常年九五折,能试又便宜,一号店的顾客哪里也抢不了。
没推出几天,电器柜台就跟服装柜台一样红火起来。
八月底的时候,省城和肃南各开了三家小门市部。周渔这会儿采用连锁店的方式,给每家门市部都上了编号,南州有十一家,所以省城就是12、13、14号店,肃南就是15、16、17号店。
门市部跟南州的没什么区别,主打就是副食百货种类全,外加还有折扣,看电视,顺便还能批发蘑菇——梅树村的蘑菇也跟着门市部去到了这两个城市,每天的批发量还不少呢。
当然,也有不一样的地方,譬如每个小门市部大门口都有个的牌子,上面写着——可从一号店订购商品。
上面是彩印的,无论是服装还是电器,每一样都展示的清清楚楚,价格也明明白白,而且写明了,所有梅树村小门市部均可订购,折扣与一号店相同,同样享受三包政策,每周更新海报。
这个改动让肃南和南州的顾客都挺满意,毕竟去趟省城麻烦多了。
衣服这种不能试,不过好在在很长时间里,大家都是不能试的,虽然不如一号店方便,但大家都接受。
至于电器,用门市部售货员的说法是:“其实大部分你们都能瞧见,咱们门市部的彩电,就是一号店里售卖的牌子,每个店一个牌子,你们骑着自行车就能看一遍,这样喜欢哪个都能订购。”
“冰箱也一样,”八月起,各门店都加了冰箱,上面冰饮料下面放雪糕,卖的特别好,自然也是一号店里售卖的牌子,“一共就两个牌子,你绕绕就能看全。”
“不放心的话,您就去省城看看,选定了还有个好处,可以不用自己运回来,您写明地址,来咱们门市部取,老省事呢。”
这样开拓市场,门市部不用增加库存,却可以卖货。等着八月底的时候,南州加肃南14家小门市部,卖出去的电器衣服居然不比一号店少。
显然这条用一号店当招牌,扩大销售触角的路子,周渔是走对了。即便目前省内冒出了好多小门市部,都是学的梅树村这一套。
但显然,他们是没办法跟这样的梅树村抗衡的,只能说,唯一的受害者是百货公司和供销社,他们的生意在这样的夹击下,更差了。
随后,于芳菲带着团队又去江州等地开始找店面筹备新店——好在经过大半年,这批人已经有了大量的经验,开门市部完全驾轻就熟,不用周渔多费心思。
秋交会是每年的十月中旬举办,到了九月底,王秘书就跟周渔打了电话:“咱们商情组的正式人员已经确定,组长,你来跟大家见见面吧。”
周渔就去了一趟商务厅。
秋交会以省份为单位,每年都是商务厅组织和带队的,一般情况下,都是各地商务局选出合适的产品提前上报,批准后统一跟着商务厅去广交会。
商务厅带队的组长一般都是进出口处的处长,当然,有时候规格高,副厅长也会带队。
王秘书带着周渔一边往临时办公室走,一边说:“这次究竟谁带队还不清楚,但不影响我们,商情组加上我一共抽调了四名同事,从进出口贸易处调来一名,大学毕业,叫做薛霞。从业务处调来一名,也是大学毕业,叫做吴开来。还有一位同志是从后勤科调来的,中专学历,叫武鸣。”
说完已经到了地方,王秘书直接推开门,里面立时站起来了两名年轻人,都是二十来岁,青春洋溢,给周渔打招呼,“组长好!”
王秘书介绍了一下,女孩自然是薛霞,男孩子则是业务处的吴开来,至于那位武鸣,王秘书问:“武鸣呢?”
薛霞说:“他还没到。”
这会儿是早上七点五十,离着上班时间还有十分钟,王秘书就说:“等等吧,还没到点。”
周渔点点头,就跟薛霞和吴开来聊了聊,主要是问问他们平时干什么,外语水平怎么样,平日里的事情倒是好说,可是这外语水平很难办,他们倒是成绩都不错,但都是学俄语的,英语都是自学,水平不能保证。
用薛霞的话说:“所以广交会没选上我们去。”
王秘书解释:“懂英语的人并不少,但商务厅系统里不多,能用上的都有用处,只能在其他人中选。不过武鸣虽然也是自学的,但他英语很好,上次有外商来访,他还陪同呢。”
周渔挺好奇:“这样的人才怎么在后勤科,不应该在进出口贸易处吗?”
王秘书解释:“他这人怎么说呢,真能干也能吃苦,也愿意学习,肯定能帮忙,就是我也不好怎么形容,等他来了你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