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快穿之食味_分节阅读_第249节
小说作者:沙柳273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1.44 MB   上传时间:2025-05-18 11:32:49

  对于他们来说只能这样,好在他们也是要有买卖的人了,安家人都跟着高兴。

  杨林私下却告诉安然建房需要一大笔钱,“在那边建房可不能建土坯房,得随着左右邻居建,虽说不一定建一样的,但构造格局也不能太差,最好一劳永逸。”

  “需要多少?”

  “最少再加一根百年参,凑上两三千两差不多。主要是青石运费贵,加上洋灰玻璃,都是费钱的地方。”

  “没问题,抽空我进山再挖一颗人参回来,不够了再来一颗,尽量一次性建好。”

  杨林笑了:“媳妇,这话只能咱们私下说。”

  安然也笑了“知道,我觉得这点钱是不是只能建普通的饭庄?”

  “还可以吧,跟洋人建的没法比,他们动不动就是几万两几十万两,咱们铺子建起来就行,后面多建几间房,爹和阿恒都要有地方,估计咱们还要请人。”

  “这事你们决定。”她现在就想躺平。

  男人回家做饭干活都是他的了,东北的雪一场接一场,直到年根才消停,也让大家赶赶年集。大柳树村赶着几辆骡车去的,大人孩子都坐满了。杨林将女儿搂在怀里,就怕冻到,到了集市安然基本上见到喜欢的就买,糖人、糖葫芦是必须的,猪肉、羊肉一买就是几十斤。安然觉得少了,过年大家就剩下吃喝了,这点怕是不够。

  这边猪肉很少,羊肉最多,而且很便宜,安然干脆要了一整只处理好的羊,面粉要,大米要,粉条要,别人家的粘豆包要,花生大枣也要——

  

第432章 跟在后面的杨林和安恒时不时就要往车上送,他们怎么刚发现安然这么能造……

  跟在后面的杨林和安恒时不时就要往车上送,他们怎么刚发现安然这么能造。处理好的貂皮可真不错,安然怕糟蹋了好东西,好在成衣铺就有卖做好的貂皮大衣,貂皮袄,一问价格,安然缩回手,这个得过两三年才能买。

  春联福字窗花红纸,女儿的漂亮头花衣服,安然都没觉得有这么多东西值得买。买累了找了一个羊汤摊子每人一碗,加上羊肉烧麦羊肉饼,吃完了出了一身汗。

  集市是真热闹,唯一与之不和谐的是那些衣衫单薄脸色青紫的人们,他们或买或卖,一遍遍算计着手里的钱,只想让家人过个好年。

  安然内心是同情他们的,买东西也会尽量从他们手里买,尤其山货,她这里多多益善,就是将来开饭庄也会用到。只是身边总有跟随的,想作弊都不好做。

  年头李满仓和安然带着青壮年进山进行了一次狩猎,又凿了一个水泡子弄了好多鱼上来,这个年算是有鱼有肉,红红火火的。

  初一安家兄弟带着男孩子给村里长辈们拜了拜年,安然跟随着堂嫂等人在附近几家串了串,又去大姑家拜了年,并告知初三家里宴请,大姑一家务必过去。

  安家一样接待了一群群小辈,大家说着吉祥话,拜年拜年!

  初二安然看到了嫁去隔壁村的堂妹安巧巧一家和大姑年家的表妹李梅一家,拜年的东西很简单,自家蒸的混合面馒头,一家六个,另外加上一些山货,在这里已经算是很不错的年礼了。

  作为收礼方一定要还礼,馒头只能留一半,其他的可以留下,但也要有相应的回礼。安然和小婶这边给准备的是风干的腊兔山鸡。

  一众人在大伯母那边吃的,足足摆了三桌,依旧是有鱼有肉。当天没让两家人回去,晚上在安然和小婶这边吃的羊肉饺子。男人的话题不是春耕就是外面,女人聊着孩子和日子。

  初三大家还要吃一顿,这次多了大姑一家,一早女人们就开始忙碌,将家里囤了一冬的好东西都拿了出来,两边院子几乎坐满了。大姑一家捧着满满的饭碗眼里湿湿的,在自家过个年都没吃饱过,在娘家倒是让他们吃了一顿饱饭。

  饭后大伯母忍不住又说了几句,“你家那个老祖宗可真能活,活着一天你们就被折腾一天,你看你都当奶奶的人了,怎么就不能为了孩子硬气点!”

  大姑苦笑“我这辈子就这样了,等婆婆没了分了家就好。”

  “这能好?别到时候又被兄弟妯娌算计,你要知道你娘家是有人的,分家的时候一定送个信,知道了吗?”大伯母恨铁不成钢,语气里带了怒气,又当着姑父的面叮嘱那几个孩子一番,弄得姑父头都抬不起来。

  安然不知道安家怎么出来这么一个软包子,这个插曲没影响到干饭,安然佩服这时代人的干饭能力,不管做多少都能给你干进去。

  过了年没再下雪却依旧寒冷,安然让杨林跟着他们一起锻炼,安大勇和村里人却开始准备春耕事宜了,安然想到他们的种子都不算高产,自己空间可是有啊。不过基因改良种只能一次性,后代不能做粮种,其实一次性能高产一次也好,何况她囤积的种子不少。

  据说土豆红薯会好些,第一年高产,第二年退化些也比现在的土豆产量高,安然决定拿出一些土豆给他们做种。红薯也要,尤其甜度非常高的烟薯、蜜薯紫薯等,他们开饭店都能用得上。

  新品种的红薯甜度高,产量不低,据说退化情况不明显。大伯小叔他们栽种了还能卖些种出去,也是一份进项。

  杨林是过了十五走的,走时带走了安然特意准备的两颗人参,就如媳妇说的,既然建就建个好的。那位道台看在人参份上给他的土地不少,位置也很好,靠近洋人和富人居多的南岗,又与火车站不是很远。

  那块地别说建一个饭庄,就是建两个稍微小些的也够了。后面的地方利用好能建好多间房子,自住或住宿均可。这次回去他就要找人设计施工了,争取赶在上冻前能住进去。

  还有安然提出的整一个小锅炉,自己弄个供暖循环系统,还有地窖冰窖的,都可行。没想到媳妇的想法非常特别,而且都很实用。

  安然为了将来的家和生活真是煞费苦心,怕杨林记不住还给画了图,虽然不专业,大致意思应该能明白。她会过去,但过去前会把这边安置好。杨林和安大成商议的是天气转暖些再过去,他提前找找房子。

  送走杨林安然也开始收拾东西,他们会带走一辆骡子车,剩下的留给大伯家和小叔家,再收一些山货,要赶在路化前走,不然路上的泥泞会让你怀疑人生。

  安然抽空弄了一车的土豆和红薯来,交给安家兄弟,这就是他们开春的种,至于玉米和小麦,可以从村里先赊,秋收还上,这也是与村长说好的。

  终于要离开了,依旧是安大成和安恒换着赶车,车上用草帘和油布做了棚子,里面还算暖和。外面气温依旧在零下,白天中午的时候已经到了零上,雪面有融化的迹象。安大成不得不加快了速度。

  路上大约需要五天时间,好在沿途都能住上客栈,路上车辆人流越来越多,汇聚成了一条缓慢移动地线。过了马家沟也就快到了目的地,眼前的松花江再次让安然震撼,更加震撼的是那座铁路桥。在二十世纪初期能修建出这样一座铁路跨江大桥难度可想而知。

  那些钢铁在国内根本生产不出来,据说那些桥桁梁都是从波兰定制的,定制生产不是问题,想要将它们从波兰运到华夏的东北中途势必要经过经历乌克兰、黑海、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印度洋、马六甲、南海、台湾海峡、东海、日本海、海参崴,转道松花江才能到哈尔滨。

  很漫长,却值得等待,不管这座城桥承载了什么,对现在的华夏还有以后的华夏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安然给它行了一个注目礼。不关乎政治只是它的存在。

  “姐,这桥好大!”安恒不仅赞叹。

  “是很大,等咱们安置下来你可以走进去看看,不过不要靠近,有火车要离开远远的,开起来的火车速度很快,它能将靠近的东西带进轨道,你就会成了一团烂泥!”

  “姐,你说的太可怕了,我都起鸡皮疙瘩了!”

  “所以你要记住我说的话。”

  “姐,你怎么什么都知道?”

  “你姐夫说的。”很好的背锅侠。

  “既然你姐夫说了你就要记住了!”安大成再次叮嘱了一番。

  几个人找到了一家名叫马家客栈的客栈,这是杨林告诉他们的,要是来了就去马家客栈,他会先住在那里。

  果然来了一提杨林的名字,掌柜忙道知道了,“杨林提前叮嘱过,要是你们来了就先住下,他一早就出去了。”

  客栈很简单,只能说能住人,进屋就是一个大炕,安然看了看杨林包的那间房,睡他们一家三口没问题,安大成父子又要了一间。牲畜客栈都管,安然他们放好东西直接拿锅在炉灶上做吃食。

  客栈就这点好,炉灶生在屋内,客人可以做些简单饭食,安然做了一锅热面条,拌上炸的肉酱,好吃又热身。

  杨林是在晚上前回来的,依旧是面,羊肉面,几个大人一个孩子愣是吃了两锅。饭后一个个热水泡脚,杨林才告诉他们他找了人在那块地上先盖两间临时的房子,等把临时房子建好就盖住房和前面的饭庄。

  “物料已经开始运了,房子的图纸我找了人给看了看,有几家感兴趣,也想弄个锅炉自己烧热。我们找了个明白人,他能根据咱们的要求帮着设计房子,而且也给洋人干过安装暖气锅炉的房子。”

  能建就好,找洋人光设计费就是不小的数额,“锅炉能买到不?”

  “可以从洋人手里买,他们建的洋房有用锅炉的,有的用壁炉,就是造价高。”

  “还是锅炉干净。”

  “是,我去过洋人的地方,锅炉取暖是干净,还很暖和。管道走大灶还能省煤,天只要不冷连锅炉都不用烧。”

  安然明白了这个原理,也就是烧灶的时候顺便将水系统加热了。

  这夜安然第一次与杨林同房,尴尬后也就随遇而安了,但她不能怀孕,连个窝都没有怎么生孩子?

  第二天几个人都去了那块属于他们的地方,真真的不错,地方够大,位置够好,安大成最是欢喜,只要手艺不是太差生意应该很好做。

  临时的房子是用运来的石头和砖建的,框架其本上已经出来了,杨林说屋顶用木料,这几天就能做出来,里面地面也铺上石头,不然太泥泞,“就快回暖了,咱们睡木板行不?生个洋炉子。”

  有什么不行?等天热了怕是外面都可以睡人。安然主要是想看看房子的设计图,没让她失望,白天就有人给测量来了,建房的是一群关内来的汉子,带头的蒋师傅似乎很懂建筑,在这一片有些名气。

  说起这位蒋师傅也是位传奇人物,就如很多闯关东过来的人,他只身一人靠着要饭过来的,开始是帮着别人干活,后来是带着一群要饭华子干,这人头脑聪明,别人干活傻干,他干活用脑子,也会来事,一边干活一边学,别管中式还是西洋,他都学的认真。

  后来自己带着一支队伍开始接活。从小到大,别人看着干的好对他更加信任,后来他聘请了一位动设计施工的工程师,洋房也能建。而且只要他建的房子又结实又板正,挑不出一点毛病。杨林想建房时一经打听就选中了蒋师傅的队伍。

  

第433章 蒋师傅给安然看了一下他们设计的房屋,安然是一眼就看中了。他是将中式……

  蒋师傅给安然看了一下他们设计的房屋,安然是一眼就看中了。他是将中式和西洋结合了一下,又根据东北特点设计的房子,即厚重又典雅,有点巴洛克风,更多的是中国元素,他对安然他们使用锅炉供热很赞成,除了造价高些没什么缺点。

  安然对未来的家充满了信心,杨林着急,土还没完全开化就让人开始开槽,先起的是最后的住宅部分,一边烘烤地面一边挖,基础都是用机器来夯实,基石全部是整齐的青条石混合洋灰水泥。最后一道墙比其他又厚了一掌,主打的一个结实保温。

  管道都是从洋货行那里买的,就那壁厚质量安然觉得百年内不会坏掉,钢管外部安然让包裹了一层石棉布表面涂了一层沥青。别人不懂负责监督施工的蒋师傅一看就明白了,这是在防腐。

  “可取!”说完朝着安然点点头,吩咐人将所有管道处理一下,尤其埋入地下的。

  地下管道除了暖气的还有水的,一个冷水,一个热水,还有下水,总之埋就是了!大不了埋着不用。除了暖气安然还让预留了火炕烟道。两手准备,房子建好了又不能随意拆,能预留的都预留。

  杨林一看怎么媳妇比他还懂,看着天已经回暖差不多了,干脆一家人搬到了那个简易房里,白天看着工人干活,晚上看着物料。虽然说不管饭,热水总要有吧?

  打好了住宅基础施工人还是挖地窖,按安然的要求深挖,东侧冷藏西侧冷冻。从正房一直到前面的门店下,几乎是空的。而且要水泥钢筋浇筑,并做防水处理。不会安然教,经历这么多世界这点还难不倒她,不是还有书籍作参考吗?

  蒋师傅一听这是要干大的啊,可这样干先前谈的价钱可不行了,必须加钱!

  安然后悔自己储物袋里怎么没囤积一些建筑材料,这个要记下。加!安然知道家里的钱不够建地下工程的,钱还得靠她想办法。

  杨林现在一切听媳妇的,安大成也搞不懂闺女怎么突然懂了这些,狐疑是狐疑,不过听起来不错。只是钱又要紧张了,安大成根本不知道这样建地窖成本会是多少?他就觉得一定费钱。安然这才告诉老爹自己发现了一个人参窝,现在花的钱大多是卖人参得的。

  安大成这才明白闺女为啥敢这么作了,既然有钱就花吧!

  安然没想到会超出预算那么多!不得已拿了几根金条去洋行偷偷变现,别人以为她又去卖了人参。

  松花江上的冰全部融化时,安然家的地窖已经上了盖,上盖弄的预制板。所以当周围浇筑好后地窖工程基本上就完工了。而且上面建筑部分的几根主要支柱也跟着起来了。蒋师傅发现这种建筑方法可比一块块垒石头快多了,真是又快又结实,算算账不比用青石建费多少钱。

  几根主梁起来后马上垒石头,够高度换砖,眼看着厢房和前面店铺就起来了快两米高了。安然一家早早搬进没建好的主宅,虽然没门窗,却已经加了上盖,不遮风能挡雨。

  为了加快速度蒋师傅又加了一些人手,争取在秋凉前把安家的房建好。再有他又接了好几个活,估计要同时开几个工地,现在别的不多就是找活干的人多,很多人都是冲着他的名头找来的,他*可怜他们,能用的都会用。蒋师傅一点不发愁这些人没活干,哈尔滨在建的工程很多,多的都干不过来。

  安然的几个大水壶没停歇过,偶尔还会买一些两合面的馒头给工人加饭,开江后码头上的鱼非常多,偶尔安然也会炖一大锅鱼给众人。这些人几乎都是闯关东来的,他们就在外面空地简单搭了个窝棚住,吃的都是棒子面或高粱面的窝窝,不是蒋师傅不给钱,而是这些人舍不得花。

  主家给力他们干活更不惜力气,所以安家的活干的很快,进入雨季时,厢房的房顶有了,正房的门窗也有了。前面门店主体也起来了,主体好起来,费事的是屋顶和外面,为了达到效果必须慢慢来。一场场雨不得不让工程暂停,雨后太阳很快将地面晒干,大家又抓紧时间干。

  哈尔滨的夏季总体是凉爽的,也会有几天很热的时候,无聊的安恒早就呆不住了,每天都会跑出去看洋人,看火车,看打鱼的。据说还去了几次教堂,每天都能带回外面的消息。安然让他跟教堂的洋人学学洋话。既然洋人多,少不得与他们打交道,少年听进去了,某天他说他在帮一个假洋鬼子跑腿,假洋鬼子会教他洋话。

  假洋鬼子?安然不放心,去见了见那个假洋鬼子,原来是留洋回来的国人,他开了一家洋货栈,有次无意间看到安恒身手很快,人也很机灵,等发现他还识字后就让他帮着送送信跑跑腿。

  “还请张先生多多关照我弟弟了,你在哪国留的学?”安然不放心,亲自过来见了见安恒的东家。

  “英国”

  “让他学点英语也不错,我家正在建饭庄,等开业后我请张先生。”

  “听安恒说过,到时候我一定去。”张先生对姐弟的印象都不错。

  没看出什么,安然让安恒多加小心,不想去了就不去,等房子建好了可以在家做事。

  “放心姐,我就是想学洋话,我都在注意他们说话,只是听不懂。”

  姐会却没办法教你,安然好无奈,自己真要找机会给自己的外语过过明路了。

  面包店的俄国姑娘是不错的选择,中东铁路通车后很多沙俄的人过来哈尔滨生活,更多是会做些生意,面包房就有几个,还有卖俄国杂货的,各种肉食的店铺。

  安然通过买面包开始与姑娘搭讪,姑娘难得遇到会说俄语的华人,这家面包店是她与母亲哥哥一起开的,后来安然才知道他们家是为了躲避父亲欠下的债务才来了哈尔滨。

  莉莉娅成了安然的朋友,他们家生活的并不好,安然特请她教安恒和她俄语,也解释了家人不知道她会俄语,她也不想让家人知道。

  莉莉娅似乎明白了,与母亲说了一下一口答应了这个家教。安然会带着女儿每天过来学一阵,不定时。安恒也会抽空过来,就学口语,这样速度会很快。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75页  当前第24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49/27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快穿之食味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