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现存的食单里只有梅花糕梅花饼,她在查阅古籍发现有人用梅花做酱,再用酱做梅花鸡,据说味道非常好,可惜找不到怎么做的。
“有些食单在几次大火中烧毁了,现在保存下来的都是后来凭着记忆和一些记录重新整理的。”保管食单的管事告诉安然。
古代建筑多用木料,木料的弊端便是容易失火,孔家也是几次遭了大火的,她现在看到的很多府邸还是孔继铎利用修缮孔庙从朝廷弄了一大笔钱修建起来的,为此他熬掉了四任山东巡抚。里面内情不足人道,否则真是让人毁三观!
于氏怎么折腾都没人敢阻止,何况孔府每年都要办各种宴会,只是程氏不喜欢操办,好些年都是寥寥草草而过。这回难得有人折腾了,从公爷到下人没有不支持的。
就为了赏梅宴安然提出去苏州一趟,那里的梅花比山东提前开,她要带人去收集梅花,做酒做酱,做馅料。于氏给了人手,不但有人手还有钱。
美食在民间一点不假,安然去了一次不但赏了梅花,收集了大量梅花,还买到了梅花酒、梅花酱。有了这些原料赏梅宴已经成功了一半。
要说吃还是苏州人,这里就是吃梅花的祖宗,安然学到了几个菜,几款糕点,回去又做了改良整理,她的笔记里多了浓浓一笔重彩!
赏梅花宴一样很成功,于夫人的名气随着宴会也有了名气,安然最大的收获就是弄到了一些失传的方子。
大雪纷飞春节将至,于氏怀孕,即使孕吐不厉害这位夫人也跟各处请了假开始养胎生活,也就是她不去各处请安了!
程氏咬牙切齿,这个于氏简直就不把她当长辈!可她又没胆子去呵斥于氏,每每跟丈夫告状,得到的回答却是“她还小,金枝玉叶的你就将就将就!”
这话时刻提醒着她,这位是皇上太后恩宠的干女儿,干孙女,那些陪嫁不是假的,堪比格格出嫁。还有就是于敏中的圣宠不衰,现在地位堪比宰相,她只能忍了!
于氏的第一胎是个女儿,于家来道贺的时候她与哥嫂娘亲密谈一次,随后于家族里一位子侄过来,于氏让大公子帮着安置一下,“我看就帮着先管管田产吧!这些年都是五叔祖六叔祖帮着管着,也辛苦他们了。听说五叔祖功于读书写画,咱们也是时候帮着分担一下了。”
“夫人说的是!”大公子无疑有他,想想也是,两位叔祖在书法绘画上都很有成就,尤其五叔祖更是文学天分极高,专门修订了孔氏家族文化,更著有《阙里文献考》及《孔氏家仪》《家仪答问》等著作。
于氏的族侄很快插手了孔家庶务管理,这一点引起了孔家族里的严重反对,家族那么多人怎可用外人?怎奈长房与其他房关系并不好,曾经发生过多起族人将长房这一脉告到巡抚皇上那边,就是现任衍圣公也是被族人告过的,还因此受到过皇上的斥责,相较窝里斗,他更愿意放任于氏插手产业。
他知道这些年家产被叔祖把持不是没怨言,如果能利用于氏的手将家产从叔祖那里抢回来衍圣公是乐见其成的。所以他睁一眼闭一眼,程氏在耳边的唠叨就当听不见。
第144章 衍圣公的纵容让于氏更大胆了,她开始插手家产的管理,安然感觉到了火药……
衍圣公的纵容让于氏更大胆了,她开始插手家产的管理,安然感觉到了火药味。还好她除了搞一些吃的什么都不关心。而这一年却发生了白莲教聚众起势的事,整个曲阜严阵以待,连安然不得不停下手里的事情关心起外面的大事来。
孔家众佃户丁户被组织起来随时准备抗击**,安然这才想起来应该将炼体术教给家里的孩子们了。还好这阵子于氏没有更高的要求,安然便请了假回家。
一转眼自己有了一堆侄子侄女,最大的都十岁了。
难得杜氏没再问她终身大事,难得在家什么都不需要想,什么都不要做。安然带着一群孩子天天练起了武术,在杜氏眼里就是杂耍。杂耍也好,武艺也罢,只要孩子们听话不耍闹打架杜氏就不管。
安家从没有让孩子读书的想法,这一点安然很看不惯,正好赶上哥嫂们回来,一家子难得团聚了一次。安然解释了让孩子们练练身体,真遇到土匪还能抵抗一下。
“这个好,不过你学的这玩意有用吗?”老爹和大哥二哥都怀疑。
“是少夫人身边会拳脚的丫头教的,应该可以吧!”
“那是可以,你们几个都要好好学!谁不好好学就打屁股!”安万里吓唬着一群小辈。
“要是能让他们读几年书就好了”
“读什么书?再大两年也要进厨房了,你有空跟少夫人说说让你二哥也上灶,到时候可以多带一个人。”安万里还当着灶头,他是舍不得下来的,可岁月不饶人,再想干也干不了几年了。
“有空就说,看机会,现在整个府里都紧张外敌。”
“知道,你记着就行。”闺女在少夫人面前有脸家里跟着沾光。
孩子们越来越多,房子越来越紧,安然问过杜氏,家里正考虑建房的事,只是地方不好买,除非离着这边再远一些。
也是,不光他们家,生活在这片土上的人口越来越多,很多人家不得不考虑生计问题了,就那么多田地除了交租还能养多少人?
据说进府做杂役的名额都很紧俏,一个名额已经炒到了十两银子,前几年五两就够了。家奴想都不要想,这些年都没放名额。
接下来州府城镇连续发生了几起地方武装与**武斗冲突的事件,据说伤了不少人,结果就是**徒被清剿。接着衍圣公对管辖的村镇进行重新造册核查户籍,防止有乱民藏匿。
清理了**叛乱,孔家也迎来了皇帝的第七次驾临,这次最出风头的自然是于氏,这回老太后也跟了来,让于氏服侍在自己左右,那是比疼自己亲孙女还要疼爱。
孔家的席面也是有史以来最豪华丰盛的一次,燕窝四大件,鱼翅四大件,海参四大件,花胶、鱼唇、鱼骨、熊掌、驼峰、鲍鱼、野猪野鹿,甚至传说中的龙肝凤髓、豹胎、猩唇都上了。还有四烤菜,烤乳猪、烤鸭、烤鹅、烤全羊。
安然是不可能错过的,为了举办盛宴,孔家将休养在家的老师傅都请了来,还有从其他州府郡县请来的名厨,孔府仿佛一下子汇聚了八方神圣。
安然在这些厨爷跟前就是打下手的,真做大件菜还得这些经验老道的厨子。熊掌的处理,驼峰烧制,豹胎的烹饪都是很技术的活,没经过你都不敢下手!
厨子的手艺都是密不外传,安然能做的便是偷学,即使她很努力了,也就将熊掌和驼峰豹胎的做法看了个大概。她也不是没任务,分到了的菜不过只有两三道。
厨房大锅小灶都在利用着,忙碌的人川流不息,热气混合着锅铲的碰撞,一切的一切都为了那场盛宴!
前堂歌舞升平,山珍海味美味佳肴如流水端上,有时候人不是为了吃就是为了看,为了阵势。长长的桌子上摆满了佳肴,宾主欢笑,于氏哄得太后一阵阵大笑。
太后半真半假拉着于氏“谁要是欺负你就去告诉哀家,看哀家不砍了她的头!”
一旁的程氏感觉脖子一凉,她真的服了,自此以后她就打算夹着尾巴做人,她惹不起!
盛宴过后便是歌舞,孔家有自己的乐舞,有自己的戏班子,长桌上不再是山珍海味,而是干鲜果品,各种小点茶水。于氏拿的都是很精致小巧的糕点给太后,伺候完太后又被皇上叫了去说话,真是荣宠集于她一身——
别人看热闹,安然还在寻找厨子们做菜剩下的汤汁,通过汤汁她就能辩出用了什么料。至于那些端走的东西想都不要想,皇帝吃不了会赏给下面的官员随行人员,等回来一定是空盘子。
“味道如何?”安然正在品味,身后传来老者声音。
安然没有被抓包的尴尬“很好吃,炖的时候加了肉蔻、丁香、茴香、良姜、白芷、八角、葱姜,酱油和陈年花雕酒,糖蜂蜜,最后里面加了肉桂粉。”老者烧的是一锅野猪肉,做法有些特别,安然便过来看看。
“不错!但你还是少说了三样!”老者笑道。
“是白酒和红曲米?再有是砂仁吧?”
“很好,烧这块肉加了红曲米颜色会更红更亮,光有花雕味道不足,加上一小杯白酒会散去野猪的腥味,砂仁能使肉更软烂。”
安然朝老者一礼,“多谢指教!”
“看你一直看我们做菜,怎么你很想学?”
“是的,晚辈从小喜好做菜,可惜学了这些年只学了皮毛。”
“呵呵呵,能有如此见识你学的可不是皮毛了,来,我这里还留了一块便给你尝尝!”老者让弟子拿了一块野猪肉给安然,一寸见方的一块,红润油亮,挂着浓稠的汤汁,一抖微微发颤,软而不散,这说明做的非常到位。这么一块肉放在盘子里就让你感觉很高端很有食欲,安然都想着怎么摆盘了。
她没客气,拿起来便吃,肉很软烂,只有肉香没一点腥味,浓稠的汤汁里有着肉桂特殊的香味,真的很特别的做法。
老者见她爽快地吃下肉哈哈笑“丫头,要不跟我回我们那儿,肉管你够!”
“谢谢老师傅,等我在府里再干几年就去找您!您还做了熊掌和鹿肉对吧?有没有剩?”
“没有!想做了跟我走!”老者笑着朝弟子使个眼色。熊掌没有,鹿肉还是有的,“丫头,想学东西这么是学不来的,只有你设身处地感受一下那些野兽的生存生长环境,在烹制时才会将肉驯服,让他们变得柔和美味。”
很新奇的说法,“老师傅,我知道,可是条件不允许,不过我会找机会学,等几年我真会去找您。”孔府里的菜更精致,很少用到大型野味,一个是新鲜货源不好找,再有可能是他们不得意。呆了这些年鹿倒是经常做,但野猪熊掌驼峰罕见。
老者烧的鹿肉也是与众不同,少了酱料的重色,多了自然的鲜美。安然与老者一同探讨了一下鹿肉烧制,全鹿宴的制作等等,很多东西就是差人那么一点拨,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说的不一定对,就如老者说的,一个人一个味道。
安然给他拿了自己做的清蒸鱼和爆汁虾球请他指点,老者呵呵笑“你让我指点这个就如你让一个猎人去捕鱼,不在一个层面啊!丫头,我们擅长的是野味,府上做的东西太过精致,你这一口都不够我们塞牙缝!哈哈哈——
做东西求追的就是一种契合,你的东西能深入到对方的灵魂那才被对方认可,世上本无万全法,你的东西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你真的能做到让所有人满意那你就不是人了,而是神仙!既然不能满足所有人,那么就做好自己吧!不要想着学会世上所有东西,能把一两种做好已经不辜负人这一辈子了!”
安然呆在原地很久还在回味着老者的话,她知道自己学的很庞杂,难道不可以吗?学了这么多细细想来她好像只能说会做,却不能精于哪一种。安然一呆都不知道过去了多久,老者欣慰一笑,孺子可教!
等送走圣驾,于氏族侄的权利又多了一些,她在孔府地位更为稳固,唯一不如意的就是女儿夭折,这让于氏很受打击,太后送了两名懂药膳的嬷嬷过来帮着于氏调理身体。有了这两人安然的事少了很多,厨房本来不只有她一个人,小玉白玉这些年长进很多,相对安然这么一个外人,于氏还是更相信她们俩。
这回又加上老嬷嬷,安然感觉自己作用越来越弱,这样也好,她有时间重新翻阅府里的食单了,有时间很好的了解府里传承的菜肴了,尤其那些传承多少代经久不衰的菜品。
当然有空一定是要跟两位老嬷嬷学学药膳,皇宫最是讲究吃喝的地方,食物的相生在药膳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茯苓是宁心安神的,与养心安神的酸枣仁一起就能增强养心安神的功效。党参与地黄一起就有增强补血的功效。于氏属于气血亏损,月事不调,脾胃不和,老嬷嬷将于氏的膳食整个做了调整。
生冷油炸大寒的东西全部取消,多了黄芪乳鸽、人参乌鸡汤、地黄党参鸡、桂圆鸡蛋汤、黑豆党参汤等,菜品上也多以牛羊肉鸡各种蔬菜瓜果为主。渐渐的,于氏的膳食逐渐被嬷嬷和小玉白玉接管了。
但安然还是小厨房里的人,老嬷嬷可能看她很闲便道:“安姑娘,既然你在主子跟前伺候还是要多背背药典,多了解一下食物的特性,什么是温什么是寒,还有东西的相生相克,这是厨娘最基本的要求。”
安然被说的脸居然有些红,真是好打脸!食物相生相克她是知道的,知是知道,但却没有好好利用,只是在做菜的时候别将相克的东西搭配一起。看来自己还是缺乏锻炼,没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第145章 安然虚心受教,将老嬷嬷的一本手册和一本药典接过来开始认真学习,重要……
安然虚心受教,将老嬷嬷的一本手册和一本药典接过来开始认真学习,重要内容抓空抄录下来,这可是宫里传出来的,一定要好好记下。
不过按她们的要求现代人的生活都是垃圾,那些烧烤摊夜夜火爆不都是被人捧起来的?那些贪恋冰凉的孩童岂不是一个个在燃烧自己生命?还有那一片片肥美的生鱼片,高脂高糖的甜品,不知成了多少人的最爱。
人们为了口欲很少再去节制,但作为想成为美食家的安然却不能不去了解认知。
于氏的顺风顺水让安然有了一道狐假虎威的光环,到哪儿都被人高看一眼,别人客气,她更客气,虚心求教学习府菜中的大菜,大菜几乎都很耗时耗力,材料贵重,做起来更是精雕细琢。
学会了海八珍就学草八珍,山八珍因为食材的稀有只能找机会。而草八珍性温平和,与鸡鸭一起炖煮很适合于氏。安然的好学勤奋慢慢赢得了老嬷嬷的认可,于氏对安然这种敬业态度非常满意。
这样调理了一年多后于氏再次怀孕,为此安然还得了赏钱。趁着于氏高兴,安然求了恩典,终于将自己二哥转为正式厨子,两个侄子也进了厨房。
只是于氏这次又生了一个女儿,不管男女,只要是自己生的于氏就喜欢。有了女儿的喜悦没持续多久,京城娘家就出事了。于家的天于敏中病重,几个月后病逝。
哥嫂带着婆婆侄子回原籍,族里侄子却侵吞了于家老家的家产,族侄被于氏的侄子告上官府,这一事惊动了皇上,皇上命令地方官彻查,这一查却查出了问题,大清清官于大人京城的家产和老家的家产居然查出两百多万!
结果上报后乾隆都被震惊了,他相信了那些弹劾是真的,但为了保存于敏中死后最后一点颜面只让人没收了于家家产,给于家留了三万两生活费,那个侵吞家产的族侄被判流放。
本以为这事到此为止,没想到又有案子将于敏中牵扯进来,甘肃冒赈贪败露,涉嫌百名官员,因此事被杀者56人,而主犯却是于敏中。乾隆处置了一批官员颁布一道谕旨,一句“宣年力久,且已身故,朕不忍追其罪”再次将于敏中罪责轻描淡写过去。
几年后乾隆想起此人终是耿耿于怀,最终将于敏中撤出贤良祠!这是后话。
于氏知道娘家连番出事便将侄子接过来安排进孔家庶务中。程氏敢怒不敢言,只能每次去婆婆那里请安时抱怨几声,何太夫人开始打岔混过去,听烦了便道“你要是有能力就夺过来,没能力便闭上嘴巴!”
她还烦着呢!她的儿子正值盛年的衍圣公身体却出现问题,儿媳不担心自己男人反而为这些事叽叽歪歪的!何太夫人还真冤枉了程氏,在整个府里要说最紧张衍圣公的没过程氏,如果没了男人她知道自己的日子一定不会好过。
现在于氏让她的子侄在逐步参与着孔家庶务管理,而她的儿子还没起来,等他们长大家里还不定是谁的天下呢!
像她着急的还有两位叔祖,他们的权利一点点被剥夺,如果衍圣公出了事他们相信管家权一定落到于氏手里,至于大公子他们是不抱任何幻想,大公子因老爹和爷爷几次被皇上斥责早已歇了任何心思,一心只想读书做学问,家务事一概不管。
衍圣公府因衍圣公状况不断恶化呈现一片阴霾,衍圣公拖着病体向朝廷呈上奏折,因病告退!随着皇上嗣封孔宪培袭爵的圣旨还来了太医,太医只将老衍圣公的生命延长了一年最后还是医治无效。
于氏正式成为府里的女主人,程氏退居后宅为太夫人安养。
于氏将府内庶务接管过来,大刀阔斧地重新整顿一番,管理人员大换血,几乎都用上了她自己的人手,连白玉小玉都有了自己的差事。
安家以为安然这次一定会被重用,没想到等了一个寂寞。
安然不奇怪,她毕竟在程氏那里待过,于氏的心眼有时很小,有时还很神经质,她若不相信的人怎么也信任不起来。她怀疑过安然给她吃了什么以致她不容易怀孕,即使怀孕也没生男丁。
她怀疑却还想用,于是安然继续呆在小厨房跟着两个嬷嬷整日吊着各种汤水,做着各种滋补营养品。
安然看看手里的书册,还有部分没看完,应该是没看懂。很多地方她边看边要问问两位嬷嬷。经过解释方明白。这样挺好,安然很满意,只要自己还有事就不想出去。
外面的风风雨雨仿佛与她无关,既然有送上门的师傅为啥不学?
府内整顿好后于氏开始对府外下手,让侄子继续接管产业。孔家的产业实在是庞大,有些根基太深暂时无法动摇。于氏没强求,她现在想做都没办法,主要是人手不足。她刚来几年?能用的人手实在太少,可信的更少。
于氏太需要人手了,孔家家族有的是人,谁都想分一杯羹。那么最好的路线便是与于氏侄子搭上关系,于氏侄子也需要笼络一些人手,两厢各有所图,于氏侄子身边便有了一些人手。可两位叔祖经营了这些年岂是那么好动的?
于氏侄子接管下来困难重重,以至于发生了多次内斗群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