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已经为白只鸭子的防疫食物准备了一早上的许红桦拍拍手从鸭群中站起来,对许红松说:“二哥,我出去看看去。”
他在门口处的干净水池中洗了手,到养鸭场门口来招呼许明月。
许明月直接开门见山地说:“红桦主任,这几位是我们临河大队向上面申请调任过来的水电专家们,负责临河大队水电站的建造,你看你有没有时间,带他们去实地考察一下。”
许红桦一听是要为大河以南建立水电站通电的专家,态度立马客气的伸出双手握住带头的陈卫民的手,然后一一握过去,十分热情友好地说:“你好你好你好,欢迎欢迎欢迎。”
他身上还有些鸭屎味和鸭毛,但他自己丝毫没有意识道,领着几个专家教授往外面走,说:“不好意思,让你们见笑了,不知道几位吃过早餐了没?如果没吃的话,一会儿去我家吃饭!”
大食堂已经解散了,大队部虽然有大食堂,现在是几个知青在用着,一般大队部请吃饭,都是去许红桦家。
许明月笑着说:“几个专家从我蒲河口来,我还能不让他们吃饱?走,搞快点,先带几个专家沿着堤坝看看我们竹子河的河道情况,再去江家村看看地方适不适合建水电站,中午你再请就是。”
许红桦受他爹影响,做事也是风风火火的,立马笑着说:“是是是,许主任说的对,我们走!”
他还不知道这些专家全都是下放到蒲河口的犯人,以为他们都是像孟福生那样,是被调到这里的专家,对他们十分客气,客气到陈卫民几个都诚惶诚恐。
但他们预想的批斗并没有来临,许红桦认认真真的带着他们沿着堤坝的河道,走了一大圈,再领着他们往江家村走去。
临河大队很大,许红桦和江建军管着不同的地方,一直走到距离江家村很近的一个堤坝,他们才看到江建军,听了许红桦的意思后,忙热切的招呼几个专家,想像孟福生一样,把他们都留在自己村子。
此时陈卫民他们才有了些真实的感受,江建军带着他们来到大队部下面百米位置的上方,沿着江家村大房一直延下来的一处高地,这处高地比下面平坦的稻场高了将近四五米,几个人将地方仔仔细细的考察了一番,才哑着嗓子对江建军说:“可以的,不知道选择在这里建水电站的人是谁?这位置选的很是适宜。”
许红桦和江建军的目光都看向许明月。
许明月笑着说道:“我可不懂什么水力电力学,就是觉得此处地高,可以防洪水。”
陈卫民几个已经好久没有再提起过他们的所学知识了,虽然许明月他们说他们是水电专家,但他们依然客客气气小心翼翼的,生怕他们说的一个不对,这些人便立刻翻脸,化身为魔鬼,将他们吞噬。
许明月见天色不早,这段时间城里斗的厉害,蒲河口暂且还少不了她坐镇,便将几个人交给了许红桦和江建军:“几个专家可都是江书记好不容易向上面申请来的,你们可不能让他们在临河大队被人欺负了去,这几天蒲河口少不了人,你们把几个专家安顿好,我就先走了。”
许红桦和江建军都拍着胸脯保证:“你们就放一千两百个心吧,到了临河大队还能被人欺负了去?”
许明月意味深长的说了句:“没有最好,我可是随时要回来看情况的!”
她又对陈卫民几个人告别,陈卫民几个人来到蒲河口没两天,才刚适应许明月这个领导,就又被分配到许红桦和江建军身上,生怕惹了两个人的眼,不光没有丝毫专家教授的颐指气使,反而更加的恭敬和谦卑,心头也很是惶恐。
他们哪里知道,因为大河以南的消息闭塞,外面都人脑子打成狗脑子了,大河以南还一片祥和,半点没被城里的氛围影响。
许明月去接了阿锦一起到蒲河口,此时也才不到九点。
她到了蒲河口,先把阿锦安排给了孟福生,让他接着给阿锦上课,自己则去找了许红菱,问她对张医生的安排。
得知张医生已经去了医务室,便也跟着转进了医务室。
从早上吃完早饭,和她一起下放来的一群人都被带走了,唯独留下心中忐忑惶恐不安的她。
当她孤身一人跟在许红菱身后的时候,她脑中划过万千种可能,将各种最坏的可能都想了一遍,心想大不了就是一死!
随机又不由失笑,自己都一个快五十岁的老太婆了,又会对她怎么样?只一副破败身子而已,随时都能进棺材了。
想到自己含冤而死的老父亲,张医生不由凄然一笑。
直到她被带进了一间说大不大,但干净整洁的小办公室。
许红菱爽朗地笑着介绍说:“明月主任说这是你以后的办公室。”她用方言说着蹩脚的普通话,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跟你说话你听不懂吧?”她指着木桌后面的椅子,说:“你先在这坐一会儿,等明月主任回来了,由她来跟你介绍,你可以自己在这里参观一下!”
许红菱的方言很重,哪怕她已经努力的学着厨房工作的北地嫂子门学习北地话了,可三十年的语言习惯并不是那么好改变的,好在张医生本身就是省城人,虽不会说,连猜带蒙,也是能听懂的。
许红菱走后,她独自一人坐在这个干净狭小的医务室内发了好一会儿呆,直到许红菱再次到来。
这次她是拎着一壶凉茶过来的,用一个黑色陶壶提着,陶壶上有个可以拎的竹藤编的把手。
她麻利的把凉茶茶壶往桌子上一放,大嗓门地说:“天热,我们蒲河口也没什么好东西,就荷叶多,这是我们今年新炒的荷叶茶,白天堤坝上暑期重,喝点荷叶茶消消暑气。”
她将竹杯放在桌上,给张医生倒了杯水,又风风火火的走了。
张医生看着崭新的竹杯中清新淡雅的荷叶凉茶,有些发怔,不敢想象那些晦涩如黑夜般的几个月就这么过去了。
她轻轻端起竹杯抿了口茶。
开水是早上一大早厨房的嫂子们起来煮的,这样的茶水从荷叶长出来后,就一直在煮给挑堤坝的人当水喝。
本地人常喝生水,自从许明月来了这里后,就不让他们喝生水了,每天都煮凉茶,冬天就煮姜茶,有时候趁着没人,许明月还放些碎冰糖到茶壶里,糖虽不多,可过来喝水的人,还是能品尝出丝丝甜味。
偶尔他们砸吧着嘴巴,品尝那若有若无的丝丝甜味,“还是我们蒲河口的水好,水都是甜的!”
没人怀疑里面放了糖。
糖多金贵啊!
可就这么偶尔的一把碎冰糖,让这些人习惯了来岸边喝木桶里煮熟的开水。
现在夏天了,换成了口味略微有些苦涩的荷叶茶,他们也能从荷叶茶内品尝出不一样的味道。
送到张医生这里的,便是早上烧好,放在黑陶壶里的凉了的茶,还有些余温。
许明月回到蒲河口,就是见到张医生在医务室里握着杯子,看着窗户外面发呆的样子。
许明月笑着进去问张医生:“让张医生久等了吧?”见张医生起身,她向下压了压手,示意她坐下说:“这间医务室从这座劳改农场规划最初,就规划好的。”
张医生不知道这座坞堡式监狱就是许明月画图规划建造的,只沉默的看着许明月,不说话。
许明月起身领着张医生出来:“这外面其实是患者们的等待室,到时候我叫人在这里打上一些竹椅、竹床,一些不那么严重的病人,在这里就可以医治、休息。”
这是结合了几十年后的县镇卫生所的模样规划的,外面就是不严重的患者挂盐水的地方。
接着许明月带她到里面去,“这间是您的办公室,您刚刚也看过了,患者在外面排队,到这里来就诊。”又推开后面的门,指着一个个空荡荡的房间:“这里是检查室。”
这时代很多针都是打在屁股上的,不方便在外面大众广庭之下扒裤子打针的,就需要隐私一点的地方,就是这里了。
里面还有个不大的药房,药房里目前只有几个木架,木架是空的。
许明月车子已经刷新了很多碘酒、碘伏棒、退烧药、肠胃炎等各种常用药了,但一直没什么机会拿出来。
她笑着对张医生说:“过去我们想从上面申请医药,都没有医生,现在医生来了,卫生所也就搭建起来了,我们也能向上面申请一些常用药了!”
第164章 这就是许明月可以操作……
这就是许明月可以操作将她车里囤积的一些常用药拿出来了, 因为张医生现在特殊的身份,去吴城申请药品这事,她肯定做不了, 得许明月来申请,至于申请下来的药品中, 有什么药, 基本上都是她说了算, 张医生自己是无法去城里验证具体有哪些药的。
即使张医生疑惑,怀疑也不影响,因为每个地方的药都是不一样的, 就像后世,苏市医院有自己药品供应商,外省医院也有他们指定的供应商, 除了一些特殊药品,几乎每个地方的药品品牌、用法都不一样。
张医生来自省城, 又是以中医为主,对于吴城这边的药品就更加不了解了。
许明月得知张医生主要学的是家传的中医后, 就和她商量,能不能教本地百姓一些常用草药的采摘和炮制方法,“如果能人工种植就更好了, 到时候我们就可以直接从村民和山民们手中收草药, 省的卫生所的药品不够。”
这年头资源多匮乏啊, 不光是肉、布、油这类的生活物资匮乏, 就连药品也是十分匮乏的,即使向上面申请药品,数量也有限,主要用药还得他们自己自力更生。
许明月此时还不是水埠公社的领导, 也不是吴城的领导,但她条件反射的已经在为大山更深处里面的老百姓寻找出路了。
张医生听着眼前年轻女子滔滔不绝的说着她对未来药品的规划,大约是见她一直不语,年轻女子忽地停了下来,有些不好意思地询问:“是家传医术不方便教给村民吗?不是教授医术,就是教他们认识一些常用药材和炮制方法,毕竟再好的药材,他们要是不懂采摘和炮制之法,药材送到我们手中,药效也是要大打折扣的。”顿了顿,她又补充了句,“至于医术,你愿意带几个学徒给你当帮手最好,要是不愿意教也是没关系的。”
张医生看着她,心底忽地一松,她已经看出来,眼前女子,确实是拿她当一个医生看待,而非一个犯人。
只是她不知道这座监狱的其他领导是不是也和她一个想法,她甚至都不知道眼前女子能不能做得了这座监狱的主,所以只能沉默。
许明月知道她此前应是糟了大罪,对人心有防备是正常的,也没想过用一朝一夕的时间就让这些人撤下心房,而是又带着她去楼上的住院部看了看,和大城市里的医院比,这里简直小的可怜,但对于过去从未有过医院存在的大河以南的小山村来说,这个卫生所堪称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了,只缺医疗设备和药品,就能开张营业了。
许明月又带她进了最里面的一个房间,房间约十平米左右,一张一米二的单人床,上面铺着一张崭新的芦苇席,和一个芦苇草枕头,一个长约一米二的简单衣柜,木窗前放着一张一米二乘六十的书桌。
“这里是给你准备的宿舍,你中午可以在这里午休一会儿,你的身份毕竟特殊,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晚上还是要回到牢房去睡觉的,不过这个房间也算是你单独的宿舍了,你的一些私人用品,不方便放在牢房的,就可以放在你宿舍的柜子里。”
因为医务室此时啥都没有,许明月给她介绍完,就没有多待,留她在宿舍休息,自己回办公室办公去了。
张医生望着这个简陋又干净的宿舍,站在不大的木窗前,望着窗户碧波荡漾的河面,外面河风阵阵,吹动着碧色荷叶轻轻摇动,送来一阵淡淡的荷花清香。
半响后,她才坐回了单人床上,望着房间里放着的高约两米多的衣柜苦笑,她哪里有什么私人物品?若没有监狱发下的这两件狱服,她连一身换洗的衣服都没有,哪里用得上这么大一个衣柜?这衣柜于她来说,不过一个纯摆设罢了。
可这崭新的衣柜,又让她真切的感受到那位年轻女子对她的重视和尊重,这让她想起几个月前,还没有经历这场磨难前的日子,她房间也是有这样一个大衣柜的,刷着红漆,木门上雕刻着龙凤呈祥,现在想到那龙凤呈祥,她只觉得无比的讽刺,心底忽地生出一股想把那画面砸烂的冲动。
可目光再回到眼前木门上,只刷了桐油的木门上干干净净,什么雕花也没有。
*
水电系统的考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她曾经参观过的一座五零年代动工的水电站,在此前考察了整整三年,都不曾动工,还是建国后,才开始正式建设动工。
这些过来的专家也不是随便在竹子河考察一遍,就能大手一挥,写出建设水电站的建设项目文件出来,开始建造。
除了要考察竹子河的水系情况外,他们还考察了大山里的水系情况,储水大坝的数量与储水量、山势走向等各种问题。
其间他们几个人就和临河大队的四个知青一起,住在临河大队的大队部。
是的,四个知青。
原本分配到隔壁建设大队的叶甜,在建设大队待了没多少天,就想办法去了一趟水埠公社,发电报回去,让家里人给她想办法,把她调到了隔壁村的临河大队了。
她家里人看不是让她回城,也不是调到多么远的地方当知青,就是调到隔壁村的隔壁大队,也不是多难的事情,花了一些钱和关系,很快,她的调任消息就下来,她就正式成为了临河大队的知青,从此在建设大队吃苦受难的就只剩下了两个男知青。
虽然临河大队同样每天要上工,要去堤坝上铲土,要干农活,但至少在安全和住宿、吃饭问题上,临河大队甩了建设大队八条街都不止,她再也不用担心她睡在那个满是老鼠的狭小土房子内,随时担心会有人半夜闯进来了,也不用再每天天不亮就提心吊胆的经过周围满是坟堆阴森森的古树了。
临河大队的大队部后院房间多,五个下放而来的专家,每两个人分一个房间,刚好将后院还剩的三个房间占满,其中一对是陈卫民和他的妻子一个房间。
他的妻子可以在蒲河口的厨房拾掇他们的饭食,轻易不出大队部,在这里,没人有胆子敢随意出入大队部的后院。
人才已经到了蒲河口和临河大队,许明月和许红桦都是行动力很强的人,刚开始几个专家都战战兢兢,每天出去考察,陈卫民也要带着妻子一起。
许红桦要忙着大队生产和挑堤坝的事情,带他们出门考察的事情就交给了江建军带队,带着他们跑过一座又一座的山头,下到一个又一个河边堤坝,巡视一处又一处山地的灌溉情况。
在几个专家组的人考察完临河大队的河水堤坝情况后,就犹犹豫豫的和许红桦说了一点建水电站需要的东西和想法。
他们刚过来好几天,都不敢多说一句话,一直到十数日后,这里的村民们都对待他们淳朴热情,丝毫没有要批!!斗他们的意思,他们才逐渐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真的不同了!
他们真的从黑暗的深渊中脱困了!
可他们依然不敢大意,他们让他们建水电站,就只建这一个水电站。
他们全都是此方面的专家,实际上经过些天的考察,和了解了山上有三个水坝、山涧、山涧水量规模之类,他们其实可以制定出一个专门针对大河以南,不说解决所有大队和大山里的人的用水用电问题,但至少可以以临河大队水电站作为枢纽工程,在这里建一个大型的抽水机站、节制水闸、船闸、疏浚河道等一系列完善的水利工程。
这一套完整的水利工程建造完毕,不光是大河以南的水埠公社旗下的老百姓能解决用水用电问题,连带着大山里面,包括水埠公社旗下老百姓之外的五公山公社,乃至更远的邻市的公社,全都都能覆盖其中,不光可以发电、抗旱,还能同时排涝,灌溉,所能灌溉面积,以他们初步估计,至少不下于十万亩田地,甚至上百万亩。
但他们不敢多说一个字,不敢多做一件事,全都闭口不言。
同在大队部住的几个知青其实对他们要建水电站的事情很是好奇,尤其是急于拜托在堤坝上铲土和干农活的叶甜,想着如果建造水电站,自己能不能利用自己知青的身份,跟着一起,这样就不用每天去挖土了。
可这几个专家在城里时,受到迫害最多的,就是来自他们的学生和与他们一样年轻的红小兵,对于几个知青简直避之不及,除了陈教授的妻子外,其他人全都沉默的不和他们说一个字。
即使陈卫民的妻子因同用一个厨房的关系,会稍稍笑着说两句话,也只是两句话,对于所有人的靠近,他们都抱着十二万分的警惕,别说是对他们,连带着对许红桦和江建军,他们也不会多说一个字。
他们说的话,许红桦和江建军只在江家村老地主家私塾识得几个字的两个人听得是云里雾里,听不懂,他们所要的材料与机械也听不懂,只能又把许明月夫妇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