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卷王的六零年代_分节阅读_第267节
小说作者:九紫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1.4 MB   上传时间:2025-07-24 18:53:08

  她哥她也知道,比她小两岁,她父亲是她家的轿夫,个子很高,她哥小时候还是个性格天真腼腆爱笑的小孩儿,她哥在家中私塾上课的时候,他就好奇的站在院子里一边扫院子一边听课,听到入迷时,就歪着头笑着听,手上的扫把也不扫了,她看了都觉得好笑。

  可她爹觉得都是乡里乡亲,他愿意听就让他听,也不收他学费,只要听完记得把院子扫完就成。

  她看着面容饱满,灿若朝霞般的女子,突然心底涌起强烈的不甘,冷笑着道:“占了我家茶山,还想要我家的技术,不会就想着这么空手套白狼吧?”

  许明月听明白了她话里的意思,走过前去,伸手要抱她怀里的孩子。

  江心莲愣了一下。

  没想到她怀里孩子正好到了认生的时候,根本不要许明月,许明月对她拍拍手,做出要抱的姿势,小姑娘扭过头就扑到了江心莲的怀里,双手紧紧的搂着江心莲的脖子不撒手。

  小女婴的这一举动一下子逗笑了江心莲,哪怕她脸上还绷着,可眼底的笑意、得意,脸上放松的神情却泄露了她的好心情。

  许明月就拉过一个圆木桩,放在江心莲屁股后面,示意她坐着聊。

  江心莲又是冷哼一声,傲娇地坐下。

  许明月笑着问:“你想要什么?说说看我能不能做到。”

  江心莲哼声道:“你做到!你怎么做不到?你不是水埠区最大的官,水埠区全部你说了算,你怎么做不到?”

  她嗓音又沙哑又尖利,仿佛带着无尽的怨气。

  在她的记忆里,水埠公社还是原来那个区。

  许明月颇能理解她的心情,态度始终和缓,脸上也带着温和的笑容。

  她本就长的面善,是那种既受男性喜欢,也受女性喜爱的温婉端庄毫无攻击力的长相,看着就很有亲和力。

  在她平和的笑容下,江心莲逐渐收起了满身竖起的利刺,扯着嗓子尖锐地说:“想要我家的技术也行,我要当茶厂厂长!”

  现在的茶厂负责人是夏芸芝,年轻时是江心莲母亲身边的大丫鬟,在江心莲心里,茶厂就该是她家的,她凭什么不能当厂长?

  许明月沉吟了一下说:“你知道茶厂负责人是要由县级政府单位前来调查三代以上家庭背景的吗?”

  一说到要调查三代以上家庭背景,江心莲身体就是一抖,接着还未完全站直的身体又猛地蜷缩了起来,害怕的仿佛想要缩成一团,牙齿咬的咯咯作响。

  许明月吓了一跳,忙过来轻轻拍着她的背,轻声安慰:“没事了,没事了,这里是临河大队,你回家了,你回到茶山了,没人会到茶山上来的,你别怕。”

  江心莲眼里的眼泪一颗一颗的落到茶山石屋钱的杂草上,却一声呜咽之声都不敢从唇齿间露出来,一旁的江三柱看的不忍,转过身吸吸鼻子又抹起了泪。

  江心莲在许明月的安抚下,很快又振作起来,抱着怀里的孩子,手无意识的轻轻拍着,掩下眼底翻涌的恨意,恨声说:“不能当厂长,当个干事总可以吧?不然想让我免费交出我家的炒茶工艺……”她从牙齿缝里咬着挤出两个字:“休想!”

  许明月轻轻拍着她的背,向下抚摸,她的背因为长期弯着,在背脊上鼓出一个包来,像罗锅,从背脊向下轻轻抚摸,入手一排凸起的硌人的骨头,瘦的可怜。

  她忽然转头问江三柱:“三柱哥,咱们大队今年的菜籽油要收了吧?回头给心莲阿姊送十斤油上来,还有今年新收的小麦,磨成面粉后,也送一百斤上来,还有养鸡场的鸡蛋,阿姊太瘦了,要好好补补。”

  江心莲却被她突然的关怀的举动,整个人都僵硬在了那里。

  好多年了。

  自从她被打为资/本/家,地主婆后,她为了避开那些人对她的侮辱,整日把自己浑身上下涂的臭烘烘的,十几年了,都没有再被人碰过,也没有被人如此近距离的关怀过。

  一股热泪忽地涌上她的双眼,烫的她仰着头看着湛蓝的天,炙热的阳光灼的她原本就看不太清的眼睛越发的模糊。

  她想推开许明月的手,却觉得自己的手臂千斤重,愣是抬不起胳膊来推她,只哽咽地说:“这是我江家几代人传下的工艺,你要真想要……”

  却听许明月笑着说:“哪里能白要你家的工艺?芸香阿姊也是以技术进入了茶厂当的技术骨干,心莲阿姊你也以技术进入茶厂当技术骨干怎么样?刚好你们俩一人负责一组,芸香阿姊负责明前茶的部分,心莲阿姊你负责明后茶的部分,除了你在茶山上拿的工分,另外给你算一份工资,你的技术是独一无二的,工资就按我们大队的最高工资,跟大队长一个级别的工资开怎么样?”

  临河大队大队长是二十五级干部,属于七级办事员,月工资三十八元,不算各类票证。

  江心莲却是一愣,不敢置信地看着许明月,手紧紧的抓着许明月的胳膊。

  正值春末,许明月里面只穿了一件短袖,外面是一件灰色薄外套,江心莲的手指却仿佛掐近她的肉里去一般,睁大了眼睛难以置信的问许明月:“你说真的?”

  一旁的江三柱都高兴傻了,在一旁拍着大腿说:“真!许书记说的话哪里还有假的啊!这下好了,这下心莲你下半辈子有望了!”

  因为江心莲地主女儿的身份,她现在在临河大队连户口都没有,整日躲在茶山上,连下山都不敢,不是所有人都和许明月一样,知道未来时间走向的。

  江三柱和江心莲他们看不到未来,十几年的绝望生活,早已让江心莲对未来绝望了,只觉得未来黑暗一片,还拖累怀中的孩子。

  可此时许明月的话,却像是无边黑暗中打开的一扇门,灿烂的光亮从大门涌入,将原本无边的黑暗驱散,照的明亮无比。

  江心莲紧紧的抓着许明月的胳膊,指甲掐进许明月胳膊的皮肉中都毫无所觉,一直紧盯着许明月,重复着一句话:“你不要骗我!你不要骗我!你要敢骗我,我化作厉鬼也要找你算账!”

  许明月却轻轻抱住了她,在她背上轻轻拍着,抚摸着:“都会好的,一切都会好的,你也会好的,过去的都过去了,都过去了。”

  江心莲牙齿咬的咯咯作响,强忍着汹涌而来的泪意和想要嚎啕大哭的冲动。

  等许明月下山之后,她才又带着她收养的小女婴,来到山下哭坟,一声一声的:“爹啊!娘啊!”

  仿佛要将满腔的怨愤都哭出来,仿佛要将五脏六腑的苦痛,都通过哭声宣泄出来。

  再火炉山山顶的石头上做饭的几个老人听到山下隐隐传来的哭声,手中动作不停,继续给炉子添柴。

  为了避免山火,周围的干柴干草全都被清空了,全都是巨大的山石。

  这已经不是江心莲第一次去山下哭坟了。

  江地主一家的坟茔在荒山的深处,山下的小孩们时不时的就能听到山上隐隐约约传出来的哭泣声。

  原本荒山因为有了许明月家的小院,有了卫生院和知青点,有了人气,人们已经逐渐忘了‘荒山有鬼’这个传说,这段时间正好清明节刚过,在清明节前后,他们就开始三五不时的听到山里隐隐传出来的哭声,哭的极为凄惨,却又因为距离太远,被山风吹来的哭声听不真切。

  总是断断续续,夹杂着山风呜呜咽咽的声音,吓得临河大队的小孩子们回家经过荒山,就跑的比兔子还快,生怕被鬼缠上。

  有村里人不知道江心莲被接回来了,还以为山上真出了鬼,胆小的吓的不敢出门,胆子大的,以为是什么山中精怪山魈之类的东西在作怪,拿着铁锹想上去打。

  山魈没见着,倒是见到一个穿着白衣,戴着白花,在幽暗阴森的丛林掩映间,忽闪忽闪的身影,腿都差点没被吓软,回家就说山上是真见鬼了。

  山上的白衣女鬼,就是江心莲。

  回来的这段时间,就时不时去哭坟。

  她满腹的怨气无处发泄,父母去世的那么些年,她连回乡给父母戴孝都做不到,回到临河大队安定下来后,她便整日穿着一身孝服在身上,一是为了给父母守孝,二是为了让本地的领导们,看到她受的委屈,她们江家一家子人受的委屈。

  每每想到此,她便如锥心刺骨般的疼痛,去她父母坟前哭的撕心裂肺,然后再回来过自己的日子。

  这次许明月说让她去茶厂当技术骨干,她心痛高兴之余,又去父母的坟前,把这事和父母好好的说了一番,她说话不是正常人的语气说话,而是以哭坟的方式跪在她父母坟前哭着说,还是唱戏一样拖着戏腔,悠悠扬扬,跌跌宕宕,又把山下的人给吓的半死。

  倒是此次之后,她就很少再去哭坟了。

  山下的人一听女鬼的哭声没了,以为是清明节过了,女鬼收了纸钱之后,自然又回到鬼界去了,从此临河大队就又多了一个深山有鬼的传言,还都传的有鼻子有眼。

  有了江心莲的技术,临河大队茶厂的明后茶也到了抓紧时间采摘炒制的时候。

  此时正值收油菜籽和冬小麦的成熟的时候,许明月也说话算话,油菜籽收好后,送到隔壁邻市的榨油厂,榨出来的第一桶油,磨出来的第一袋面粉,许明月就让江三柱给江心莲送了过去,同时送上去的,还有五十个鸡蛋。

  江心莲看到鸡蛋,高兴的同时,还撇了撇嘴:“给我鸡蛋有什么用?这么大老远的,还能天天让你送鸡蛋不成?还不如给我抓几只小鸡来,我在这后面圈一层篱笆,养几只鸡,还怕没有蛋吃?”

  江三柱看她现在这模样,也是替她高兴,忙下山和江建军说了这事,许明月处理完了茶厂炒茶工艺的事情后,就又回水埠公社了,不在临河大队。

  江建军一听江心莲要养鸡,忙让江三柱给她送了十几只小鸡上去,“她要是嫌多,你就把剩下的给江伯伯他们送去。”

  自从许明月同意江心莲当技术骨干之后,江心莲就仿佛换了一个人,虽然依然整日阴沉着一张脸,说话刻薄了些,却不再整日骂人了,偶尔冰冷的脸上还能见到几分笑容,她在山上的石屋原本就是过去茶厂的一部分,现在新采摘的明后茶,就直接送到她那收茶的石屋中摊贩,用自己挣得的工分,去给孩子兑换奶粉。

  她在后院里养了六只鸡,剩下的十只由山上的老人们在养着,因为是在山上,也没有人限制他们只能养两只鸡,只要不被狼叼走,她想养几只养几只,生出来的鸡蛋,她和收养的小婴儿一起吃,她吃煮鸡蛋,小婴儿吃鸡蛋羹。

  她过去是地主家的小姐,没有普通农妇有了点好的,就藏着留着不吃的习惯,她知道自己身体亏空的有多厉害,在吃的方面从不亏待自己,而她有明后茶的发酵技术,不光有工分,还有工资,她的工分和工资,足够支持她和孩子两个人的生活。

第363章 随着每年山脚下种小麦……

  随着每年山脚下种小麦的土地增多, 临河大队那边老百姓的日常饮食也丰富了起来,最主要的变化,就在除了大米饭之外, 日常老百姓早餐多了锅贴饼,晚饭多了手擀面。

  锅贴饼很好理解, 就是用油布在铁锅上擦上一点菜籽油, 将糊好的麦面在锅底糊上薄薄一层, 再整锅铲起来,就是一锅金黄酥脆的麦饼,很适合夏季忙碌时, 没有太多时间做饭,早饭又必须吃一些饱腹些的餐食,是本地大多数人家早餐的选择。

  双抢之前, 又有了一段没那么忙的时期,家家户户的晚饭桌前, 都多了面食,会做手擀面的, 就做手擀面,不会做手擀面的,就做疙瘩汤。

  纯纯的, 没有一点麦麸的手擀面, 切成长长的细条状, 放入锅里煮开, 只需要一丁点的猪油和青菜,就香的成为这个时代的孩子们童年回忆中,对于家、对妈妈,对于童年时代最温暖的记忆, 一直到长大后的好多年,出去的孩子归来,想念的还是妈妈的那一碗手擀面。

  还有些人家尝试做发面馒头的。

  可惜本地属于南方,不属于北方,吃面吃馒头的人极少,导致有些人明明学着别人一样是做馒头,馒头做出来却如石头一样坚硬,体验的效果很差。

  在今年的冬小麦收获了之后,赵红莲也非常有仪式感的,给家里做了馒头和手擀面,还特别热情的邀请阿锦来家里吃好吃的。

  这对农村的小孩子来说,确实属于比较难得的吃食了。

  阿锦属于不管什么事,她都特别热情捧场的那种,结果一口咬下赵红莲做的馒头,差点没把她的牙磕掉。

  她还是个体面人,当时不好意思和赵红莲说,她做的馒头坚硬如铁,回头和许明月爆笑吐槽:“大舅妈做的馒头跟石头一样硬,爱国爱党还说好吃,那是他们没吃过我妈妈做的馒头!”

  她简直都想不明白,为什么同样是做馒头,大舅妈做出来的馒头能又硬又噎又难吃,她妈妈做出来的馒头又香又软,还有淡淡的甜味,越吃越好吃。

  许明月被她夸的斜睨她一眼,也不想她在馒头里都放了什么,牛奶、白糖,还发酵过了,能不奶香扑鼻,香甜暄软吗?

  今天是难得的周末,现在茶厂、春耕、稻田养鱼、收割油菜籽和收割冬小麦的事情已经全部做完了,种植红薯的事情有各队的生产大队长在带着队员们做,这些都是生产大队长们做惯了的,许明月并不需要操心,人也暂时可以放松一下,回到临河大队陪阿锦。

  等全部馒头都蒸出来,许明月自己用一块干净麻布垫在竹篮子下面,装了两个竹篮子,一个竹篮子给张医生送去,顺便让卫生院的学徒们也都尝尝馒头。

  这些学徒只有六个来自临河大队,其余六个都是来自和平大队、建设大队、深山里,这两个大队和深山里还没有实现大米自由和馒头自由,日常吃的粮食都是夹杂着野菜和米糠的,就连馒头都是充斥着麦麸的铁面馒头,也就是阿锦形容她大舅妈做的,宛如石头的馒头。

  倒不是本地人不会做馒头,而是没有酵母,而有些人也确实技术有限。

  十几个米白香软的大白馒头送到卫生所,一下子被正值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年纪的少年少女们抢光,一个个抱着散发着奶香的香甜馒头,啃的笑眯了眼。

  张医生走出来笑着说许明月:“你就惯着他们吧!”

  晚上卫生院做的是纯白米粥。

  张医生驻扎在临河大队带学徒,也是有工分的,就连这些学徒都包吃住,不够的许明月会自己补贴给张医生。

  临河大队的米糠分离厂已经能做到分离出来的大米里面,一丝米糠都没有,白米粥熬的雪白浓稠,搭配酸豇豆和咸鸭蛋,简直好吃到让和平大队和建设大队,以及深山里出来的少年少女们只想永远待在临河大队,永远在临河大队的卫生所里当个卫生员。

  此时他们小小的脑袋里,对未来唯一的愿望,就是能过上和临河大队一样的好日子,能够顿顿喝到白米粥,要是偶尔能吃到一个暄软香甜的大白馒头,那日子可就太美啦!

  许明月从卫生院这里告别后,就拎着一篮子米黄色的大馒头去了许凤台家。

  许小雨正在家里啃许凤台做的馒头。

  是的,许凤台,不是赵红莲。

  赵红莲现在在蒲河口工作,午饭在蒲河口吃,有时候傍晚回来晚了,就得摸黑做饭,摸黑做饭是要废电的,谁家舍得浪费电?所以许家的饭菜,要么是老太太做,要么是许凤台做。

  许凤台实在是忙,为了图省事,不论是馒头,还是粽子,抑或是其它什么吃食,都讲究一个大!

  粽子用山上毛竹长出来的蓼叶包,一锅粽子蒸煮好几个小时都蒸不熟,打开后,外面的熟的,里面还是生的,甚至热了好几回后,里面的米还是生的。

  馒头也一样,一个馒头比许小雨的脸都大,他自己倒无所谓,出去干活,带一个这样的粽子或者馒头,就足够填饱粽子,太小了,对他们这种做体力劳动的人来说,是真的不够塞牙缝。

  另外两个小的,许爱国和许爱党同样,一人抱着一个脑袋大的馒头在啃。

  他们俩从小就养在自己家,赵红莲和许凤台工作忙的时候,就都是老太太在做饭,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95页  当前第26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67/29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卷王的六零年代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