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卷王的六零年代_分节阅读_第67节
小说作者:九紫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1.4 MB   上传时间:2025-07-24 18:53:08

  他们还亲眼见到许明月在正中午,太阳最大最热的时候,抱着小阿锦走在阳光下,进了临河大队的大队部!

  回去后,他们就把家里传鬼话的婆娘给骂了:“哪有鬼敢大白天走在阳光下的?我还看到她抱着她闺女进了大队部!”

  “大队部那是什么地方?那是公门!有门神庇佑的!你听过有哪个鬼能入公门的?”

  对老百姓来说,公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是有天神庇佑的地方,鬼怪不入。

  听的人这才恍然,然后又有人问:“那假如那不是水鬼,是河神呢?有没有可能是大兰子跳了河后,嫁给了河神?不然怎么说自她被离了婚,就再也没下过一次雨?”

  他们去荒山烧香,本来就是怕许凤兰跳河,惊动了河神,或者遇到了水鬼,才导致这一场大旱灾,这才去荒山赎罪,求鬼神原谅的,现在被他们这么一分析,就更坚定了这个想法。

  有妇女更是拍着大腿信誓旦旦地说:“肯定是这样!不然大兰子都当上大队主任了,怎么还不嫁人?刚离婚嫁不出去还说得过去,这都一年多了,她都当上大队干部了,还不嫁人,那不肯定是……”

  接下来的话她们没有说,可所有人都懂了。

  恍然大悟!

第69章 最近临河大队的人发现,……

  最近临河大队的人发现, 好多石涧大队的人,过来荒山的马路上烧纸、烧香、磕头。

  最开始发现的,当然是离的最近的江家村人, 本来以为是哪个村子的人活不下去,逃难来他们大队了, 结果是烧香来的, 每个来烧香人的脸上, 都满是愁苦。

  又是一年清明节,又是一滴雨水都没有下。

  再不下雨,就真的没活路了。

  他们也不是没有看到江家村到许家村那条大水沟里还有半沟水, 临河大队的老人、妇女用推车,一车一车的往山脚下推水。

  可这些年来,石涧大队依靠着常年泉水不绝的山涧, 根本不需要挖水沟通水,加上地势问题, 石涧大队地势过高,竹子河地势过低, 根本无法像临河大队这样,通过挖水沟来引水,水根本引不上去。

  之前他们只是听到嫁到他们村的姑娘们说起, 临河大队在河滩圈了一千多亩河滩当良田的事, 当时还有人笑话说:“圈河滩当水田, 也就临河大队的人能想的到, 等明年开春下雨,种的水稻全都要打水漂,到时候别说良田了,稻种都要全被淹了, 还真是十三点!”

  可此时他们来到了临河大队,虽然没有去临河大队的山脚下看具体情况,可放眼望去,一片青绿的冬小麦郁郁葱葱,已经可以预想的到,等到了五六月份,冬小麦成熟,临河大队必然会收成一堆粮食。

  石涧大队的冬天也种了冬小麦,可山涧里没有了水,他们取水要去很远的竹子河里一担一担的挑水,小麦别说青绿了,他们大队的小麦都开始发黄,快枯死了,今年能有多少收成真说不好。

  还有那一千多亩地的河滩。

  二月份的时候,临河大队的河滩就停止了挖莲藕的活动,开始用老牛拉着犁耙将挖的坑坑洼洼,下面湿河泥全都翻上来的坑洞推平整,三月份便开始育苗,此时正值四月初,放眼望去,河滩上密密麻麻,全是临河大队的壮劳力和小孩子们,在河滩上插秧的情景,已经插完秧的河滩,已经是肉眼看得到的绿叶茂盛,生机勃勃。

  施、胡、万三个村子,因为地少,也都被派到河滩上来插秧。

  作为临河大队的一份子,这新开辟出来的一千多亩地,自然少不了他们三个村子的份,毕竟挑堤坝、挖河滩的任务,他们也是要做的。

  为了尽快把这块地开发出来和解决越来越多的灾民和治安问题,许大队长还招了不少身体强壮的青年男女,帮着蒲河口和临河大队尽快完成水沟挖掘和筑堤的工作。

  今年清明节是看着没有雨,可谁都不希望明年还不下雨,明年要是下雨了,河水水位肯定要涨,到时候堤坝要是没完成,这片大好的良田,就全得还给竹子河。

  还有蒲河口农场的堤坝也一样。

  没办法解决灾民问题,就只能组织人手,安排他们挑堤坝。

  总比放任这些灾民当强盗,到村子里□□来的强。

  主要是那大片密集翠绿的秧苗,看着就觉得喜人,方法已经能看到到了七八月份,临河大队大丰收的景象。

  临河大队的忙碌,和周围萧条、枯黄的世界仿佛格格不入。

  这使得过来烧香磕头的人,在对着荒山磕头的时候,越发的虔诚。

  还有人流着老泪,哭喊:“求河神娘娘下雨,求河神娘娘下些雨吧!再不下雨地就都干死了啊!都是老王家做的孽,和我们无关啊!”

  “当初你跳河,我们也都旧了的啊!”

  “我还帮你骂过老王家的啊!”

  他们是真的伤心,尤其是看到临河大队完全没有受干旱影响,还开辟出那么多肥沃平坦的田地,越发觉得,临河大队接受了呗离婚的许凤兰,没有跟老老庄一样,逼她们母女去死,河神娘娘才庇护临河大队在灾年也有粮食吃,甚至比没灾没难得年景获得的粮食更多!

  原本过来推着推车来拉水的江家村人,见到这些人在荒山烧香烧纸,本来也以为是清明节祭祀,过来看热闹,听到这些人磕头哭求的对象,竟然是住在荒山的许凤兰母女后,都惊呆了,忙过去将在地上哭的无比凄凉的人都拉起来:“使不得,使不得哦!你们是不是搞错了?许主任啥时候成了河神娘娘?那河神娘娘也管不到下雨去啊!”

  “你们要求雨,去龙王庙求龙王,这里是荒山,你们求错了地方啊!”

  可不管江家村人怎么说,石涧大队的这些人真的是走投无路,就认准了许明月就是河神娘娘:“她要不是河神娘娘,咋就能带你们大队开垦这么多良田,咋就你们村子粮食种的这么好,一点不缺水?她不是河神娘娘是啥?”

  “都怪老不死的王老头王老太,是他们作孽,以前把河神娘娘欺负狠了,现在河神娘娘才不保佑什么石涧大队的啊,过去河神娘娘在我们石涧大队时,哪年不是风调雨顺?他们刚把大兰子休离了,就干旱了,十里八乡,就你们临河大队一点不受影响,说不是河神娘娘在保佑你们临河大队,哪个信?”

  一番话,把过来劝她们离开的江家村人给干沉默了。

  仔细想想,提出挖大河沟方案的人,可不就是许明月?大河沟一通水,一下子解决了临河大队的缺水问题,往年遇到旱年,哪次不是举着钉耙扁担和周围大队打生打死的抢水?只有这两年,因为通了大河沟,将竹子河深处的河水引到了村子边,使得灌水一下子方便起来,隔壁建设大队和和平大队都打成什么样了?只有临河大队,一点没有为水操过心。

  河沟挖的那么大,那么深,通柴油船都行,更别说别的村人给他们使坏填上阻断了,简直是做梦!

  还有那么大的现在全种上水稻的河滩,望着河滩上闪着银色水光,宛如两条白练将河滩一分为四的水沟,因为许明月提出的紧邻竹子河挖一个大的深水区,作为储水和养鱼的地方,将竹子河的河水全都引入了这块深水区,和连接着这个深水区的‘十’字型大水沟中,导致明明是干旱缺水,这两条大水沟中却灌满了河水,用于这片千亩良田的灌溉。

  这好像也是许主任设计的啊!

  原本是来劝众人不要迷信,赶紧回去的江家村人不禁疑惑了:“难不成许主任真是河神娘娘?”他们大队真的有河神保佑?

  不然好像确实说不通。

  祖祖辈辈存在了多少年的河滩,以前咋就没人想过把他们开垦出来当良田呢?以前也开垦不了啊,还没开垦呢,春天河水水位上涨,河滩就被淹了。

  往年河滩水位再怎么下降,也至少有人大腿深,也没干到这程度过,谁敢说划河滩为良田的计划?怕不是脑子有坑哦!

  也就是遇到了许明月和许大队长,两个人,一个敢说,一个敢干,他们这些小老百姓啥都不懂,领导说怎么干,他们就怎么干!这件事就这么被他们干成了!

  可他们嘴里还是劝着石涧大队的人,将他们架起来,劝他们少在这烧香,嘴里的劝诫的话却变成了:“这事你们求河神娘娘没用,下雨的事得求龙王!你们要烧香也是去龙王庙烧香!”

  磕头的人哭的肝肠寸断,声音悲凉且绝望:“我们没有求过吗?我们腿都要磕断了,可就是不下雨啊!”

  他们这里,每个大队都有河神庙和龙王庙。

  河神庙一般就建在河边得高地上,仿造古房子建造,面积大约一平米,高约一米二的小房子,庙里只有一座石像,门是两道红布帘,外面放着一个石炉,不管是清明、过年,还是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都会有人来小小的河神庙祭祀,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别发洪水。

  河神庙所建之地,就跟有些城市的镇海楼神似,是为了让河神镇住竹子河的河水,防止洪灾。

  山神庙和龙王庙要稍微大点,大概有一人多高,五六个平方大小,里面祭祀着龙神和土地、城隍和山神,常年香火鼎盛。

  江家村的人无奈:“那你们来求许主任也没用啊?她是活人,又不是真神。”‘不是真神’四个字说的极其的小声,很显然,说的人自己都不敢冒犯,觉得说许明月不是真神就跟有罪一样,生怕得罪了许明月,让她不保佑临河大队了。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嘛。

  假如是真神呢?

  这话江家村人还没怎么样,石涧大队来的人就先炸了:“咋不是真神?不是真神你们江家村的水怎么来的?不是真神你们临河大队的粮食怎么来了?我都听我媳妇说了,这大河沟就是河神娘娘带你们挖的!”

  江家村人看他们这么执着,也是没法子,只好说:“你们就算在这里磕头,也没用啊,许主任这段时间又不在荒山!”

  许明月不在荒山,她去哪儿了呢?

  她被许大队长喊到蒲河口帮忙去了。

  蒲河口因为招募了大量的灾民,建房子、开垦土地,春耕、挖河沟引水、挖深水区储水、最重要的是,要筑堤,尽快在雨季来临之前,把堤坝建好,把这六千多亩地给围起来,防止雨季来临,河水上涨,把这好不容易开垦出来的六千多亩地上好的良田给淹了。

  这么多的良田,真开垦出来,要是被淹了,就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损失了,那是整个水埠公社乃至吴城的损失!

  可灾民招募过多,管理人员就许大队长一个,手下的两百多个民兵小队,管理管理治安还行,别的,是完全指望不上他们。

  许大队长实在是没办法了,才回到临河大队,挑挑拣拣,特么就一个许明月能用。

  许红桦这些小队长,全都要搞临河大队的春耕和冬小麦的生产,一个都离不开,许凤台,别看长了那么大的大高个,那就完全是个呆子,干干记工员的活还行,你让他去做管理,别人管他还差不多,还不如他媳妇机灵。

  赵红莲就更不行了,不识字不说,还怀着孕呢,眼看着就要生了,也帮不到他。

  他只好把许明月喊道蒲河口帮忙。

  其实他最不应该找的就是女同志的许明月。

  灾民哪里是好管的?他一个凶神恶煞的大男人,都要手里带把木~~仓,身边跟好几个民兵小队的人不离身,要不是他手段强硬,管理狠辣,蒲河口现在连个围墙都没有,去年种了那么多冬小麦,早特么给灾民给啃干净了!

  更别提许明月一个年龄不大的女同志了。

  许明月一到蒲河口,许大队长就给了她一把老猎~木~~仓,还给她配了五个民兵,“哪个不听话就给我打!吃老子的喝老子的,还敢哔哔的,直接叫他滚出蒲河口!”

  去年秋季临河大队丰收的红薯与大豆、花生,就是许大队长的底气,有粮食,就是这么强硬!

  许明月是到了蒲河口,才知道许大队长为什么这么急切的要拉人过来管理,实在是他一个人完全管不过来。

  冬小麦眼看着就要丰收,马上就要进行下一轮的春耕种植,大河沟也要挖,河堤也要筑,还有那么多灾民的住宿问题、吃饭问题、建房问题、干活问题。

  许大队长去年一个冬天下来,头发都白了几根,那是管的一个头两个大,蒲河口管理的乱七八糟,全靠他个人威慑力和武力镇着,才让这些灾民乖乖干活,没有真的变成山匪乱起来,祸乱竹子河以南的村民。

  原本许大队长还怕许明月面嫩,震慑不了这些人,管不了,他自己也跟在许明月身后,想给她看两天场子,帮她震慑一下那些灾民。

  谁知道许明月过来第一天,就是给那些灾民做身份和特长登记,把每个灾民的姓名、年龄、老家地址、擅长的事,登记的清清楚楚,然后按照这些人所擅长的事,有手艺活的,比如木匠、瓦匠、会烧纸砖瓦的、识字的、安排他们是去建房、还是育苗、或者挖水沟、筑堤、文员等,有小孩的,小孩们安排放牛、除草,干活。

  住的地方,也分成了男宿舍和女宿舍,包括解决了原本随地乱拉的茅坑问题,顺便把今年需要的农肥也给提前沤了。

  吃午饭的时候,许明月中午还给那些年轻灾民和小孩子、愿意学的灾民安排了扫盲班,进行扫盲,而且是不分男女,通通都要去听许老师给他们上课,学认字和一百以内的基础加减法。

  原本乱糟糟的蒲河口,在许明月到来不到一个星期,就给许大队长安排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70章 直到这一刻,许大队长才……

  直到这一刻, 许大队长才真正看清了许明月的能力,再心底直呼‘乖乖龙地咚!’

  毕竟他是亲身经历,这些灾民是有多难管的, 想要管好就更不容易,他一个当了多年村长和大队长的大男人, 管起来都吃力的很, 看看许明月, 只是将他们的身份信息、擅长的事情一登记,让会做什么事的人去做他们该做的事,不仅效率上来了, 条理也清楚了,就连很多他都没顾得上的问题,都一下子给他解决了。

  首先就是灾民随地乱拉和混乱的男女关系问题, 冬小麦都还没收呢,她都已经帮他把下一季的农肥的问题给解决了, 还说要在粪肥里添加很多芦苇、野蒿。

  这个季节的芦苇已经是长的非常葱郁了,高高的一大片。

  邻市的凉席十分有名, 靠的就是本地特产的这种圆柱形细芦苇。

  这些被割下来的芦苇,一部分可以安排灾民中的女性跟着当地人学编织芦苇席,解决这些灾民晚上的睡觉问题, 不用睡在潮湿的河边。

  虽然一年多没下雨, 可河边就是河边, 湿气特别重, 一日两人还好,时间长了露天席地,人是要生病的。

  那些不要的芦苇根和剪下来的芦苇头,就是上好的沤肥材料。

  连许大队长自己都不知道, 这些没人要不当吃不当喝的芦苇,还能跟着粪肥混在一起,沤出来当肥料用!

  “这真能行?”许大队长可是积年种地的老把式了,都没听过这种沤肥的方式。

  许明月道:“去年孟技术员都让我们把红薯藤、玉米杆埋地里当肥料了。”

  许大队长一拍额头:“我也真是忙昏了头!”问许明月:“你跟孟技术员学的?那肯定能行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95页  当前第6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7/29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卷王的六零年代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