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卷王的六零年代_分节阅读_第70节
小说作者:九紫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1.4 MB   上传时间:2025-07-24 18:53:08

  和许金虎斗了半辈子,也被许金虎压了半辈子的大队长说:“你问他?他许金虎奸滑似鬼,你能从他那里得到一句准话?”

  这都不是准话不准话的问题了,他们知道在河滩种红薯有风险,许金虎难道能不知道?不外乎那家伙胆子比天大,赌性高,敢赌罢了。

  他们胆子小,畏首畏尾,没有他那样的赌性。

  一旦赌输了,牵连他们自己的职位都是小事,那都是一个大队老百姓的命啊!

  他们哪里敢赌?

  你去问许金虎,不论他的回答是什么,那责任就转嫁了大半到许金虎身上,到时候上面问,就说是许金虎带他们干的。

  许金虎或许不是谋略挂的人,但他可一点不傻,傻子能当上大队长?

  那年轻的没啥话语权的小队长急的直挠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你们说怎么办?现在就是春耕没得救,只能河滩种红薯,种,还能活命,不种,就等死!”

  老人总归没有年轻人敢想敢拼了,但被年轻男子逼迫,还是无奈地叹口气说:“种吧种吧,都到这种时候了,不种也活不下去了。”老大队长叹气,“这事就教给你负责,我年纪大了,跟不上你们年轻人想法。”

  他心里也在想着,要是这回能熬的过去,他也该退下了。

  年轻男子也不推脱,说:“临河大队的那妇女主任不是说,他们大队来了个技术员,指导他们种植红薯什么套种吗?我们能不能把他请过来,也指导指导我们?”

  他们大队倒是也来了技术员,还不是外地的,就是本市的,这没用的家伙,本地人都听不懂他们讲话,双方鸡同鸭讲,都听不懂。

  “我听我儿媳妇说,临河大队的技术员是京城来的,临河大队就两个人能听懂他说话,一个是他们大队书记江天旺,我听说,要不是赶上了旱灾,他都要升了,他能来给你当翻译?还有一个就是你们说的临河大队妇女主任,你们别以为她是个小丫头就轻视她,临河大队那一千多亩地,就是她带头开垦出来的!”

  他们虽不如许金虎在水埠公社吃的开,但也都是老队长、老书记了,自然也有他们的消息渠道。

  原本对于许明月年轻,又是女人,本能就轻视三分的人,闻言也不敢再有轻视的心了。

  大队长说:“不是说一拢红薯,一沟大豆吗?这还不懂?都是种庄稼的,又有多难?就照这个去种,我就不信他许金虎种得,我们种不出!”

  现在种春红薯,其实有些晚了,因为还要育苗,要是能早上一个月,还能赶上下半年的秋红薯种植。

  蒲河口是没法子,种了冬小麦,他们这里的冬小麦要五月份成熟,只能等冬小麦收割完了,再种红薯,他们因为之前没有育苗,只能赶着和蒲河口一样的时间了。

  有个好处,许金虎既然那么会种地,又有什么京城来的技术员指导种植,他们就学着他们,跟着种就是了。

  他们真找上许金虎,态度放低一点,跟着学习,许金虎还能不教?

  他儿媳妇还是临河大队胡家村的呢。

  许明月原本也只是尝试看看,能不能改变和平大队和建设大队的命运,从而改变奶奶一家的命运,没想到真的有效。

  和平大队和建设大队的人也不含糊,做了决定后,就去蒲河口找许金虎去了。

  从许金虎嘴里得到一句准话,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你要说跟他学着种地,他是没意见的,都是乡里乡亲的,大河以南,就属于他们三个大队关系最近,说着一样的语言。

  “你想学,学就是了,谁还能拦着你们?”许金虎巴不得在他们面前炫耀呢,看看他种的这麦子,看看他套种的花生和大豆,看看他许金虎,以前和他们一样只是二十七级干部,现在都比他们高四级了!

  别看许金虎炫耀的态度,有多么让人不爽,可蒲河口位置的丰收,还是让过来近距离观看的和平大队、建设大队的大队干部们震惊不已。

  本就是旱年,外面粮食全都因为旱情减产,这蒲河口的麦子不仅没有受旱情影响,反而因蒲河口的河泥肥沃,大水沟挖的及时,麦穗大而饱满不说,就连下面套种的大豆、花生,看着都生长的非常好,一点没受影响的样子。

  他们望着蒲河口一望无际的又绿转金的麦穗,羡慕的眼睛都要红了。

  他们这下相信,河滩是真能种粮食了。

  “这就是你们临河大队的套种啊?”他们反复向许金虎询问套种的方法,许金虎倒也不藏着掖着,不仅跟他们说套种的技巧,连许明月在蒲河口搞的堆肥技术,也是一点不藏私的告诉他们。

  这东西藏私没用,旱灾年间,人都要饿死了,他们要是没了活路,临河大队也讨不了好,几个大队之间祖祖辈辈的打架,祖祖辈辈的通婚,换算下来,都是七弯八拐的亲戚。

  这些沤肥的方法,要不是素有威名,又实实在在种出这么一大片麦子的许金虎说的,他们都不敢相信:“这芦苇还能跟大粪放一起沤肥?野蒿还能沤肥?山上的土也能当肥料?”

  他们真是闻所未闻!

  这河滩的芦苇荡,就跟莲藕一样出名!

  莲藕是成片成片,一望无际,芦苇荡则在河边,在河堤的田埂里,当地人都割了回来编织芦苇席,又卖不上价,邻市那边的芦苇比这么还要多,放眼望去,路上晒得全是割下来的芦苇。

  就这东西,还能当肥料的话,那得多少肥料啊?

  许金虎说他们:“你们要搞的话,就快点,沤肥是要时间的!”他转头喊许明月:“兰子!大兰子!”他双手背在身后,十分得意的迈着将军步:“你来教他们怎么沤肥,我还有事情。”

  许金虎是真的忙,整个春天都忙的脚不沾地。

  会抽出时间来跟他们废话,完全就是炫耀的心思遮掩不住,现在炫耀完了,就又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随着旱情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灾民,从省北往省南来求生,虽然能来到他们大河以南的灾民少之又少,之前能来那么多,完全是上面领导自己用车、用船拉过来的,不然隔着大河、大山,纯靠他们自己走,找都找不到进这边的路。

  现在新涌来的灾民,大多都是去年就来过这边,带着莲藕回去渡过了除夕,原本想着今年春天肯定要下雨,回家乡好好种地,好好活,哪晓得老天爷不给活路,又带着家人、亲戚,成群结队往这边来了。

  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到了河滩,就有水,有莲藕。

  听大柱子说,那边的河滩有挖不尽的莲藕,摸不完的河蚌!

  到了河滩,就能活!

第74章 许明月终于正大光明的出……

  许明月终于正大光明的出现在了和平大队, 终于可以正大光明的找自己奶奶的家在哪儿。

  不是她过去没有去过小舅爷爷家,实在是她看到的小舅爷爷家,和现在都奶奶家, 那完全就不是一个房子,不是一个地。

  她小时候, 小舅爷爷的家在村中心的位置, 房子是老式灰色砖瓦房了, 而不是现在的土石结构。

  她也终于见到了,奶奶一直到老了,说到自己早逝的父母兄长, 还流眼泪的家人了。

  只是他们都不认识她而已,奶奶也不认识她,可她却一眼就认出来奶奶。

  在这个男人都普遍身高一六零的年代, 奶奶是个身高超过了一六八,体格健硕壮美的大姑娘, 扎着两个粗麻花辫,在人群中极其的显眼。

  不是那种顶漂亮, 但也五官端正,大脸盘儿,面如满月。

  哪怕是在干旱年间, 她身上依然有股极为旺盛蓬勃的生命力, 两只粗壮有力的手臂扛着小船, 小船里还坐着她年幼的弟弟和渔网, 还有一船的菱角菜,健步如飞的往家赶。

  许明月怀疑自己的巨力,是不是就遗传自己的奶奶。

  她小时候对奶奶的印象,就是打人巨疼, 她妈曾经就说她长了一双和奶奶一样的铜锤手,巴掌落在别人身上,就跟一把铜锤砸了下来!

  可能也是她这一身怪异的巨力,使她几十年都处于许家食物链的顶端,无人敢忤逆,一直到她晚年信了基督教之后,性格才软和了一点。

  是个极为霸道、自我、想得开、健康且长寿的老太太。

  说实话,相较于任劳任怨宛如老黄牛般,只知道奉献,苦了一辈子的爷爷,从女性的角度,她是更欣赏奶奶的精神状态的。

  “许主任,你看啥呢?”察觉到许明月走神,脸一直追随着那边看,和平大队的生产大队长问许明月。

  许明月这才收回一直追随少女版奶奶的背影,说:“那姑娘叫什么名字?好大的力气。”

  “她啊,她叫吴二姐,她力气确实大,男的都比不过她,跟壮劳力一样拿的满工分。”这年头,能和男的一样拿满工分的女人不多。

  要不是满工分只有十工分,她能拿的更多。

  就好比同样挑堤坝,男的就是十工分,女的只有八到九个工分,她听她妈说,她年轻时,女人只有七点五个工分。

  许明月就这么看着她奶奶走到靠河边不远处的一个土石屋子旁,将肩膀上的小船小心的放到门口的泥土地上,再将船里的小男娃抱出来,拎着一大捆还滴着水的菱角菜往屋里走。

  奶奶家的屋子居然还不小,比爷爷的老屋子大多了,下面是石头,上面是土砖,许明月大致看了下,和平大队的村子大多就在河边,离河非常近,地势很低,大约是为了防洪水,放眼望去,吴家村的房子下面全都是石头的,屋顶用的也不是茅草,而是割下后晒干的芦苇。

  她看着小男娃手里拎着两条手掌大的鱼,跟在奶奶屁股后面一边跑一边喊:“二姐,二姐,烧鱼,烧鱼!”

  少女版奶奶,伸手一捞,就将小男娃捞到了怀里抱着进了屋。

  许明月突然意识到,以奶奶家现在的情况,如果不是一场持续三年的大旱灾,让奶奶家里遭了灾,以当时爷爷家的境况,基本上没可能娶到奶奶。

  她记下了奶奶家的位置。

  她到和平大队来,是指导和平大队的人,怎么套种红薯大豆和堆肥的。

  和平大队的红薯都还没育苗呢,能指导个啥?主要是来叫他们怎么用芦苇和蒿草堆肥。

  别的植物都旱的干死了,可芦苇因为生长在河边,哪怕河滩都干的开裂,可下面的泥土依然是湿润的,芦苇丛依然生长的茂盛,只是枯黄了些而已,而这些枯黄的芦苇,于渔家人来说却不是事儿,依旧可以割回来编织成各种东西来卖。

  不过他们会的东西也有限,基本就是芦苇席、芦苇篮子。

  东西多了,会的人多了,也就不值钱了。

  和平大队大队长知道临河大队的那一千多亩地,就是许明月给提的,还在水埠公社挂了号,要不是正巧赶上了干旱,她现在都是公社委员会的女委员了,就他得到的消息,也只是迟早的事情罢了。

  和平大队的大队长知道这年轻女人是个能人,想让她帮他们和平大队看看,能不能也给和平大队也搞个几百上千亩地,临河大队的河滩是河滩,他们和平大队露出的河滩面积比临河大队还大呢!

  这话刚说出来,许明月就尴尬的笑了,说:“吴大队长,你们这河滩直通大河,你们想要把河滩圈成良田,只能把这整条河岸都推移到下面,重新筑底,还得把两边封起来,不然都不需要洪水,一下雨河滩就没了,那可是大工程。”

  临河大队能做到的事,建设大队和和平大队的地理位置,根本就做不到。

  他们整个大队的村子都是依河而建,大河就在家门口,比临河大队还要近,这么近的距离,能建个屁的堤坝?堤坝都建不起来,就不存在将河滩围起来了。

  说来,建设大队和和平大队实惨,两个大队都没有堤坝,偏偏村里壮劳力每年还有要修建堤坝的活儿,挑的都是别的大队的堤坝,距离家远不说,于他们自己大队,基本上没啥实质性的好处。

  “倒是可以临时挖个水沟,在水沟后面搭个埂,你们大队取水不容易,可以用水车把竹子河的河水抽过来用水。”许明月望着和平大队的地势说道。

  这些在许明月眼里,真的就是很简单的办法,可这么简单的法子,为什么和平大队这么多人,就是想不到呢?

  在此之前,又有谁会想到,要在河滩上种稻子,种红薯呢?

  他们都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跳脱不了他们固有的圈子,哪怕你和他们说了,可以这样改变,他们都踌躇不前,不敢改变。

  这回要不是再不改变,就真的要饿死了,又有临河大队和蒲河口位置的成功在前,他们估计也还是不会改变的。

  也怪不得和平大队和建设大队在几十年后,都还那么穷,实在是先天条件太差了!

  沤肥这东西很简单,现在农村就有把自家的大粪浇地的做法了,只是不知道许明月说的沤肥之法罢了。

  许明月虽然自己没完整的种过一亩地,却是在农村长大的,看过他爸妈叔伯弄这些,书上也有写过,知识在她脑子里,只是动手能力差点。

  许明月知道了奶奶家的位置后,临走的时候,她悄悄在奶奶家的厨房窗户上,放了一袋子红薯。

  这边的窗户都是外面看着高,但站在屋子里,窗户只有正常人的胸口高,只要是站在厨房烧饭,一眼就能看到窗户上的东西,这个时候,正是各家各户要回来做晚饭的时候,她也不担心奶奶看不到厨房窗户上的袋子。

  来到和平大队的主要任务完成,她也了却了一个心事。

  可能是她这次跟和平大队的大队长过来的,回去的路程无比的顺利,直接划了小船,就回了临河大队。

  有了大河沟,她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扛着个小船走半个多小时的路,直接就到了荒山,把船送到了江家村大队部,再去许家村的新屋,接小阿锦回家。

  许明月不能带小阿锦在身边的时候,一般都是将她送到新屋来,让老太太帮忙看一下。

  小阿锦看着小,却是心理年龄八岁大的大朋友,已经很懂事了,她知道妈妈要工作,也知道舅妈怀孕了,她不能乱跑乱跳,会撞到舅妈,就自己安静的待在舅妈家搭积木,画画,给舅妈肚子里的小宝宝读《西游记》的故事。

  班主任叫她暑假带过来的五本书,她已经试着读过几次,但以她现在的年龄,还读不懂,很多词语也不知道意思,许明月也没有勉强她,只让她读更具趣味性的《西游记》,哪怕这个时代敏感一些,这种国家传统名著,怎么也不会出错。

  小阿锦的《西游记》是带彩色插画的,她尤其喜欢里面的孙悟空和里面各种各样的美女妖精,读书读累了,就自己用画笔模仿插画上的孙悟空、各种美女,和仙女们身上好看的衣服,还整日里说着一年级语文课本上学的顺口溜:‘唐僧骑马东里个东,后面跟个孙悟空。……’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95页  当前第7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0/29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卷王的六零年代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