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三国]我,呼风唤雨_分节阅读_第130节
小说作者:金玉满庭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843 KB   上传时间:2025-07-27 17:08:01

  昭侯没有因为他年纪小就把他的“改良”当成小儿玩闹,而是很认真考虑在军中应用。

  诸葛亮没有因为陈昭冷酷指出缺点便觉得受打击,反倒感受到了陈昭的重视——昭侯本可以随意应付他,却将州中政务放在一旁,和他一个正换牙的小儿商讨弓弩改良。

  “你可以试试在弩臂刻一条导向槽,再给箭羽刷一层漆。”陈昭指着图纸道,“导向槽可以大大提高射箭精度,还能配套锥形铁箭;箭羽刷漆就不容易受潮,也能提高精度。”

  诸葛亮思索,提出质疑:“再造锥形铁箭会花费极大。”

  东汉用的箭头是柳叶形状,薄薄一片,可以节省用铁。若要改箭头,则配套的箭枝、箭羽都要改,相当于之前的箭矢全部不能用了。

  “这正是我们的优势。”陈昭抚掌,面上丝毫不觉浪费箭矢心疼。

  “若有一策,敌军趁着起雾来偷袭军营,为了防止被偷袭,我军必定要以弓箭拒之,可对?”陈昭询问面前这位“草船借箭”原主。

  诸葛亮脊梁挺直,胸有成竹:“当以箭拒之,天大雾,不知敌军人数几何,便不可轻易出城应战,当以守城为上。”

  他最近也很认真在学兵法!

  陈昭好整以暇问:“那若敌军是稻草人,敌人派军过来只为骗取箭矢呢?”

  九岁的诸葛亮完全想不到二十七岁的诸葛亮会如此“诡计多端”。

  他闻言顿了顿:“……也要以箭拒之。”

  这是一个无解之谋,哪怕知道下方敌军可能是稻草人,却也不能出战。没人知道稻草人身后是不是藏着敌军,若不射箭,敌军真攻到营中了呢?

  谁也赌不起一场战争的成败。

  就在诸葛亮思索该如何破局之时,陈昭拍手,发出好大一声响声。

  “这时候咱们就不用怕敌人借箭了啊,箭矢规格不同,他们的角弓弩柘木弦,匹配不了我军的锥形箭,敌军收走箭矢也用不了,他们没有这个口径的弓弩。”陈昭幸灾乐祸。

  她们能向对方“借箭”,毕竟替换下来的旧弓也不会扔掉,混着用就是了。可对方想要借她们的箭就不行了,造弓可比造箭复杂多了。

  这叫从源头杜绝问题!

  诸葛亮眼神一亮:“主公妙计,亮实佩服。”

  丝毫没意识到是诸葛孔明的妙计被自家主公破了。

  陈昭说得兴起,干脆把自己那些对弓弩的改良一股脑往外倒,也不想诸葛亮能听懂多少:“还有扳手也可以加装双钩悬刀,弓弩材料也可以从桑木改为柘木加生漆浸泡……”

  说到起兴,陈昭一抖衣袖,从袖中扯出一个袖弩,惊得诸葛亮下意识后退一步。

  好端端的又非战时,主公为何会随身携带弩?

  陈昭边从乌靴内侧掏匕首边解释:“我武将出身,随身携带袖弩很合理。”

  见诸葛亮又盯着匕首看,陈昭转了转匕首,匕首在她指尖灵活穿梭,“我武将出身,随身携带匕首也很合理。”

  陈昭直接用匕首把袖弩撬开,分解机关,让诸葛亮感受她随身携带的弩和平常弩的不同之处。

  桦木和鱼胶复合的箭矢更加强劲,弩内部的弓弦用的是牛筋和蚕丝,外层还有桐油浸泡的苎麻丝缠绕。

  “一百二十步内,百发百中,能瞬发五箭,两次发射间隔少于一息。”陈昭得意晃动手指,强调,“我亲手改的弩。”

  “若能用在战场上……”诸葛亮看着拆开的弩,眼睛都发光。

  一百二十步的距离看似不远,只和寻常弓箭相似,可这弩大小就这么一点,若能把袖弩改成床弩……

  “不行。”陈昭可惜道,“造价太高。”

  她顿了顿,找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这弩的造价顶的上鼓吏五年年俸。”

  相当于曹劭又晕又被骂,一趟白干。

  “亮儿研究这个连弩,可是为了抵御骑兵?”陈昭故作不经意放下了一个钩子。

  “倒有一事,关系天下大局,亦与骑兵有关。”

  这可是以管仲乐毅自比的诸葛亮,她不信诸葛亮能不关心天下大局。

  诸葛亮果然被勾起了好奇,悄悄伸长了耳朵,陈昭却收了话头:“你年岁还小,又非我麾下臣子,此事乃是军中机密,不该让你知晓。”

  陈昭命人拿来一册新装订的书册,咳嗽一声:“我看亮儿颇有天资,便将此道传授给你。”

  一册封皮上写着《太平要术·神力部》的书安静躺在案上。

  送走了陈昭之后,诸葛亮望着案上道经,眉头皱起。

  尽管东汉谶纬神学盛行,甚至从光武皇帝就开始奉行谶纬神学,可诸葛亮对此却没什么兴趣。

  或许昭侯之道与那些糊弄天下人的鬼神之道不同。诸葛亮抱着对陈昭的信任,缓缓掀开了书页。

  【为何橘熟会往下落?】

  诸葛亮思索片刻,恍然大悟。橘子往下落,投石车投石也要往下落,昭侯是想要改进投石车。

  【一斤铁和一斤柳絮孰重?同时扔出,为何柳絮落地更慢?】

  诸葛亮迅速联想到了方才陈昭所讲的“以漆涂羽,可增加弩箭准头”,神色一凛。

  昭侯赠他此书,实为传授他减小箭矢风阻、提升射击精要之法!

  昭侯果然用心良苦。

  隔壁正堂,塞给诸葛亮一本启蒙书的陈昭打了个喷嚏,狐疑看看左右,命人去督促弩车生产了。

  若真和袁绍打起来,不得不防袁绍麾下的骑兵。

第115章

  灰暗的天穹压得极低,细雪如絮,簌簌而落。

  几个披着沉重蓑衣的身影在雪地行走,脚下泥水混着雪水,在洁白的雪地上践踏出一行行杂乱的泥印。

  不多时,进入一片聚居地,众人分散开,各自回家。

  吱呀~

  王和带着一身风霜迈入屋内,赶在北风吹进来之前用腰顶上了门,反手插上门栓。

  一个身材宽厚、个头不高的女人早已等在屋内了,先递上一筒热汤给男人,这是王和的夫人,徐柳。

  二人本是流民,逃荒路上互相照应,一来二去看上了眼,得知对方都全家死的仅剩一人后,便做个伴。后来遇到了神女,安置下来,王和便到矿里挖矿,攒了几个月工钱,租下这一座三间屋的瓦屋,请了一个进了昭明军的老乡做媒,娶了徐柳。

  王和一口气喝完热汤,把蓑衣脱下,露出背在肩膀上的破旧麻布袋,徐柳托着袋底,二人一起把布袋放下来。

  “这回拿了五十支木杆,还给你拿了一袋丝。”王和蹲下,从破旧布袋里往外掏东西。

  一小堆四尺多长的杂乱木条,一袋干净麻布包着的蚕丝和不知名动物筋,里面还有一个小瓷瓶。

  “等做完送去,能领三百钱,咱们不要钱了,都换成豆子过冬。”王和与徐柳商量。

  屋里没有蜡烛,只有炉火照明,二人围坐在泥炉旁,盘着腿一边做工一边商量家中杂务。

  王和腿边摆着一支成品箭杆,他熟练地用刨刀修整木条,偶尔伸手比照成品箭杆的弧度,调整手中半成品的粗细。这些木料是先用斧锯粗加工的毛坯,形状参差不齐,经王和之手逐渐变成统一规格的四尺长圆柱形箭杆,整齐码放在炉边烘烤去湿。

  徐柳的动作更慢些,她借着窗纸透进的微光,将蚕丝与筋丝捻合成弓弦,不时拆开重编。王和看得眼热,他这削木头的活儿谁都能干,可制弦却是精细手艺,非得在官办织造坊学过徒、通过考校的人才能胜任。他们这临时聚落的五十多个人里,统共只有三人考得了制弦资格。

  编一根弦的工钱,抵得上他削百根木杆。

  “你再带上些钱,换点粮种回来。咱们家里的豆子够过冬吃了,该囤些粮种,开春种在地里。”徐柳眯着眼把三十二股蚕丝按照顺序编成一股。

  “换粟种?”

  “换豆种,你忘了昭明军里的使君带着咱们开荒时候说的话了嘛,头两年地瘦,得先种豆子让地肥起来。”徐刘白了他一眼。

  王和憨憨一笑,又捡起一根新木条,语气中满是甜蜜:“咱这不是先前没干过开荒的事吗。”

  “多好的日子啊,多亏有神女施恩。”王和咧嘴一笑,觉得连炉子里飘出来的烟尘都带着一股奇特香气。

  有房子能遮风挡雨——虽说这房子是租的;有地能种粮食——虽说新开垦的田亩还贫瘠;冬日里竟还能在屋内做工换钱粮,这个连”虽说”都不必加了!

  在王和贫瘠的记忆中,往年的冬日要不然就是全家缩在稻草堆里度日如年,一日只吃一点豆子盼望挨过冬日,要不然就是在流亡路上,连豆子都吃不上。哪能如今年一般,天冷了能烧火炉,还能在屋里围着火炉做工,不用坐吃山空,甚至还能攒下些钱。

  这样好的日子,只可惜他爹娘过不上,不过他爹娘要是泉下有知,知道他如今成了家、置办了家产,还不知该多高兴哩。

  数日后,趁着雪霁初晴的暖和天气,王和背上粗布包袱,将蓑衣罩在最外层,与几个邻人结伴而行。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踏着半融的雪泥,步行了大半日,又来到工坊。

  “尔等先脱鞋去侧屋烤烤身子驱寒。”屋里有几个小吏正在清点前面一批人带来的东西,忙的不可开交,只抬头叮嘱了他们一句,又接着清算脚边的短棍。

  王和等人已经不是头回来了,他们知晓神女麾下的官吏和旁处不同,不用陪笑求人,便熟练放下了布袋,拿了号码牌去侧屋等待叫号。

  屋内热气烧得极旺,一入屋,暖融融的热气便催得人想要解下衣服。屋里已经坐了半屋子的人,王和遇到两个和他一起挖过矿的同僚,还攀谈了几句。只是每个人都心不在焉,时不时就要往屋外看看有没有排到他们。

  等了半个时辰,便轮到了他们,王和等人跟随小吏一起计数。王和上过神女开的识字班,旁的没学会,只听了一耳朵“不会数数以后连钱都算不清”,就铆足了劲学数数。

  成果斐然,一口气能从零数到一万。至于其他的字,只看得懂地契和卖身契,还总爱读字读半边……

  “四十七支,有三支不合格。”小吏从木棍堆里抽出三条,拿出一支标准箭枝比了比,“勉强能用,算次品,折半价。”

  “这根弦缠得好啊,回去告诉缠弦的那人一声,神女要开纺织坊,开春种完地之后来招工处试试。”小吏拿起弦看了看,啧啧赞扬了两声。

  “是俺婆娘弄的。”王和挺胸抬头,骄傲极了。

  过了片刻,小吏数完了东西,命人把箭枝和弓弦都搬到门外车上,拎着袋子给众人发钱。

  这是陈昭下令新铸的昭明钱,含铜量在八成以上。

  天下混乱,财政体系率先崩溃。原本东汉私人铸钱就盛行,天下一乱,更是猖獗,大部分铜钱都混了铅锡,董卓掌权期间还铸造了半克重的小钱,更是加快了货币崩溃。许多百姓都不再使用铜钱,而是恢复了以物易物的原始方法。

  严重影响陈昭赚钱!所以陈昭专门建造了一个铸钱作坊,下令一切和昭明军有关的交易都只能用足斤足两的昭明钱。

  数百万被安顿的流民和几十万昭明军,再加上陈昭热衷于以工代赈,建造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来二去昭明钱便流通开了。起码在青徐二州之内,昭明钱比朝廷官方发布的五铢钱认可度更高。

  另一边,一车车拉满不同部件的运输车从四面八方驶向一个共同目的地。

  数不清的箭枝、弓弦、弩臂……进入兵坊。

  东营,箭杆与箭羽组装成型,配上铁制箭头,制成新箭;西营,工匠正在为弓身上弦,涂刷清漆;南营,匠人专注雕刻,桌上堆满刻好膛线的零件,不时有士兵推车运送部件;北营是最终组装区,也是绝密之地,所有精密机关都在此完成……

  能分发出去让百姓代工的零件分发出去,既能加快生产速率,还能给百姓增加收入。组装程序和精密机关制造交给工匠,每一个工匠只需要精通一步程序。

  在三十里外的昭明演武堂,专门的工匠堂口依然在上课,这是少有的免费课程,还包吃包住,不少养不起孩子的父母把孩子送到此处,起码能给一口饭吃。还有不少快要饿死的成人也愿意签一纸终身雇佣契,把自己“卖”给昭侯,

  经过一年的速成培训之后,已经成年的工匠会进入兵坊,疯狂生产武备。

  就连陈昭自己也不清楚她到底囤了多少武备。

  铁矿煤矿都是自家地里长出来的,树和竹子也是自家地里长出来,愿意为了一口饭下地挖矿的流民数以百万,冬天闲在家里没事儿,这些饿怕了的百姓恨不得晚上不睡觉都要削箭枝……

  陈昭都懒得数箭矢,她直接数武库,一个个武库被填满,估计东汉朝廷修建武库的时候这辈子都没想过武库还有不够用的时候。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25页  当前第13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0/22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三国]我,呼风唤雨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