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三国]我,呼风唤雨_分节阅读_第166节
小说作者:金玉满庭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843 KB   上传时间:2025-07-27 17:08:01

  轻松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一转眼,就到了深秋,天气忽然冷下来了。

  晨光熹微时,邺城西郊已腾起白茫茫的霜气。枯黄的蓍草蜷缩在夯土墙根,叶缘结着冰碴子,两个值夜的工徒裹着麻絮袄子,蹲在将熄的篝火旁呵手。

  稻草帘子掀开,范桃蹑手蹑脚带着一对弟妹从草棚中钻出来。

  “小桃,又早起上工去?”呵气的工徒跺着脚,惯例聊两句。

  范桃裹紧身上大了两圈的旧裘褐,这件成年人的裘褐将将裹住一个皮包骨的半大孩子和两个更加瘦小的稚子。

  “嗯,得赶在辰时前把饭做好。”范桃怕打扰到旁人睡觉,小声应了一声。

  虽说也不差这一声了,一个草棚里五十口老弱妇孺挤作一团,呼吸里混着老妪的痰响、稚童的磨牙,还有打呼噜的妇人,声如钝锯拉朽木,震得草棚顶的霜屑都簌簌落下。

  来到厨传,范桃负责给厨娘打下手,她跟着的这个厨娘姓柳,原来是昭明军中的弓手,在战场上瘸了腿,就退下来被分到后厨做饭。

  柳厨娘手上动作飞快,指尖蘸了盐水,在面皮上旋出几道花纹。馕坑炭火正红,她俯身将饼甩上炉壁。不过片刻,麦香混着芝麻焦香窜出来,而后范桃用铁钩轻巧一挑,把饼挨个挑到竹筐里。

  范桃与三五个散工搭伙,将那柳条筐”嘿哟”一声抬上板车,并上三桶热粥,一起送到她负责的那片西墙根,等人都吃完了,再把用过的粥碗推回后厨。

  她的小弟范杨早就在院里等着了,与范桃一起把粥碗抬到水缸边,范杨撸起袖子蹲到水盆边上:“阿姊,我刷碗,你快去读书吧。”

  年纪最小的范花也忙点头,她五岁了,也能干点轻活,就挪着两只芦柴腿,把哥哥洗过的陶碗从青篾盆搬到灰陶盆里。

  院中众人早习以为常。这书院后厨上做活的,尽是些不足十六岁的孤儿。有拖着弟妹的,也有独个儿刨食的,各个瘦伶仃如霜打过的稗草。反正发饭只按一个人发,只要活能干完,谁干都一样。

  范桃没有客气,她擦干净手,跑到屋里翻出一摞破旧的纸页。

  “昨日剩下的纸塞在盐缸边上。”柳厨娘正靠着案台核对今日的菜肉支出,察觉到有人进来,头都没抬一下。

  范桃咧嘴一笑:“多谢柳阿姊。”她跑到盐缸边上,从两个盐缸缝隙中抽出一沓旧纸。

  每日送罢饭,范桃总要收两张按着红手印的纸回来。工头吃过饭后,就会按上凭证。待柳厨娘验过,这些纸便成了灶边的废料,不似柴米油盐支出那样还需存档。她求柳厨娘教她识字之后,这些纸就都留给她了。

  一张纸只有一半用过,其他地方还能写字呢!而且还不花钱!

  范桃又装上一竹筒的灶灰水,抱着纸页来到她的老地方。厨院右墙边上有几块废石料子,正好能坐着看书。

  她掏出一根削尖了头的苇管,蘸着灶灰水在空白处描画,再加上盛水的竹筒和还剩下不少干净地方的旧纸,灿烂一笑。

  笔墨纸砚都有啦!

  范桃郑重背诵起她抄在纸上的这本《太平要术·神力部》,一句话要背三十遍,很快她就沉浸在了背诵中。

  陈昭远远就看到了墙根那堆石头边上有个黑影。

  书院快收尾了,她这个甩手院长也该来看看自己的产业,正好今日休息,陈昭就拉着赵云来“微服私访”。

  “那是不是个正读书的小孩?”陈昭拉着赵云往这边走近几步,发现果然是个半大少年。

  男女倒是看不出来,只看出来年纪不大,又小又瘦。

  “这应该是冀州昭明书院第一个学生。”陈昭瞧得有趣。书院还没建好,其他学子也不回来,只能是那些在此做工的流民了。

  “云前去问问?”赵云今日换了一身天青长袍,衬得眉眼比穿甲胄时柔软几分。

  陈昭正欲应下,忽想起他常在书院周遭巡视,恐被认出来,便道:”子龙且在此处稍候,待我前去探看。”

  范桃正磕磕巴巴背书,连脚步声都没听到,直到一片阴影都头顶投下,范桃才察觉到来人,以为自己被巡查的何从事抓到了,慌忙把纸页往怀里塞。

  “小人这就去干活……”

  何从事可是出了名的见不着旁人闲暇,范桃还听后厨中的其他厨娘抱怨过,说旁处的官员从不像何从事这样整日四处晃悠,抓到人偷懒就要大骂一顿。

  “不用急,我不是来抓你偷懒的。”一道轻快的女声从头顶响起,范桃抬头看到一个漂亮的女郎站在自己身前,脸一下就红了。

  范桃下意识把自己右脸的头发撩下来遮住那块丑陋胎记,手里攥着一摞还站着油渍的纸页不知该往何处放。

  应当是哪位使君家中的女眷来这边玩。范桃心想,她见过一回何从事的独子,听说是来提前考察自己读书的学院,也穿得干净漂亮,就是总用下巴看人。

  范桃讪讪坐在石头上,不知该怎么面对身前的漂亮女郎,倒是那漂亮女郎先动了,十分自来熟坐在了她身边。

  “你在读《神力部》?”陈昭抻长脖子看了两眼,迅速确认了那摞纸页上抄写的片段属于哪本书。

  她亲手编撰,又经过诸葛亮校正补充,最终成书的那本《太平要术·神力部》——也是最无人问津的一本。

  她编撰的新系列《太平要术》中,《长生部》看的人最多,谁都想长寿少病,看的人最少的就是这本《神力部》了,东汉士人明显对橘子为什么会掉在地上不感兴趣。

  “这本书挺难,很少有人愿意学,你很厉害。”陈昭由衷称赞。她为着能推广科学,还专门在昭明学院设立了神力舍这个特招班,奈何依然没什么人愿意学。

  昭明书院学子来源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外招生收学费,一部分是昭明军家眷免费入学。奈何富户子弟只愿习经学走仕途,军眷子弟偏重兵法匠艺。理工科……提前半步是天才,提前两千年就是疯子。

  范桃脸一下就红了,她低头扣着破旧的衣袖,呐呐道:“我不厉害……因为旁的书我学着也很难……”

  她半个月前还不识字呢,对她而言,都是死记硬背,橘子落地第一息掉落三丈和学而时习之没什么区别,都要背五十遍才能记住。

  “我听说学这个容易考上书院,一个月还给三百个新钱……其实也不难背,多背几遍就背下来了。”范桃小声解释。

  她打听过了,书院年前就能修完,修完之后就用不着工徒,也用不着她这个送饭的小工。可其他地方不会雇她这种又(vPne)小又瘦的人干活,卖身为婢人牙子也嫌她丑,更不会愿意让她带着两个拖油瓶。

  范桃想过学柳厨娘那样从军,可她个头力气不够,昭明军也不收她。最后打听出来一条路,昭明书院有一个招不到学生的学舍,考进去包吃包住,一个月还能给她三百个新钱。

  三百个新钱,省着点吃够养活一双弟妹了。

  范桃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考上,柳厨娘说这个很难学,可她要是考不上,一家三口就都要饿死。

  学了几天,范桃觉得也没那么难学。

  没用几句话,陈昭让范桃敞开了心扉。

  “你是邺城本地过来做工的人吗?”陈昭只是偶尔问几句,范桃就会知无不言。

  “我是逃荒来的这边。”范桃的心眼比起陈昭差了七百九十九个,老实极了,“今岁村里庄稼都干死了,我和弟妹就跟着娘逃荒,半路上我娘……我就跟着二叔来了这边。”

  “我也打小没有爹娘,照样长这么大了。”陈昭听出了范桃语气中露出的那丝慌张,安抚一句。

  范桃高兴道:“是哩,还好有神女,要不然我们都不知道该往哪里逃才能活下来。”

  “这一路上也没人刁难我们,中途还有几家好心人施粥……听说是因为神女来了冀州,那些使君们才好心施粥。”

  范桃真心诚意咧嘴笑:“而且现在只要把这两本书背下来就饿不死。书还不花钱就能看,真是提着灯笼都找不着的好事。”

  她扬扬手中的纸页。工地上有昭明军来传授她们太平道,主要讲什么长生术,她稀里糊涂听了几句必须烧水喝。讲道的人走了,留下了一堆书放在西边屋里供人翻看。

  ”何从事见了也不敢管,”范桃眨巴着眼睛,”他不敢管神女的事。他还督促我们多去学习神女之道。”

  “那家伙见风使舵,惯会溜须拍马。”陈昭轻笑,评价一句。

  范桃很久没有人和她这么坐着聊天了,她一直提心吊胆想着怎么才能活下去,遇到陈昭,只觉这个漂亮女郎又温柔又好心。

  “就是我不知道能不能考上昭明书院,我十二岁才开始学认字……”聊着聊着,范桃丧气道。

  这话她不敢和弟妹说,三个人活命的希望都在她身上,说了怕弟妹害怕。可实际上范桃也害怕,她一直觉得这么好的书院只有那些富贵人家的郎君娘子配读,她又丑又笨。

  “十二岁,正是干大事的好年纪啊。”陈昭接过话头,“我十二岁的时候还在村里偷隔壁老头家的梨吃。”

  “后来呢?那个老头骂你了吗?”范桃心提了起来。

  陈昭耸耸肩:“那个老头被拉去打仗了,没能回来。”

  “两年前,我爹被衙役拉走了也没能回来。”范桃轻描淡写,在这个世道,人走了回不来太常见了。

  “还有更惨的,我那个村子粮食都被官府抢走了,人也被当楯驱逐挡在城墙面前。”陈昭长叹一声。

  范桃斩钉截铁:“神女一定去救你了。我们村就是,本来我二叔也要被抓去从军,神女打到了冀州,就没人来抓我二叔了。”

  陈昭眉眼弯成月牙,肩膀轻颤,大笑:“对,神女带人把昏官宰了,举旗起事。”

  “我十二岁的时候也什么都没有。”陈昭起身,面带笑意低头望着范桃,“现在已经略有薄名了。我得走了,好好读书,希望以后我们还能再见面。”

  范桃手忙脚乱起来,想送陈昭几步,在看到不远处的人影时却骤然愣在了原地。

  “赵将军——”范桃磕磕绊绊道。

  陈昭睨了赵云一眼,“我就说子龙太显眼吧。”

  “主公见谅。”赵云含笑拱拱手。

  范桃愣在原地,脑中一片浆糊。

  赵将军的主公……是神女吗?

  “记住,十二岁正是做大事的年纪!”陈昭对范桃挥挥手告辞。

  半响,范桃才反应过来,眼泪从眼眶里往外冒。

  “主公心情甚好?”回城路上,赵云驱马跟在陈昭身侧,听到陈昭轻哼跑调的小曲,也跟着笑了起来。直到进入州牧府,陈昭心情依然很好。

  “本神女救人于危难之间。”陈昭轻甩马缰,跳下马。

  郭嘉已经在厅中等候了。

第158章

  不多会,荀彧等其他谋士也依次来到厅内落座。

  这算是个小型朝会。陈昭早已命人备好会议纪要,人手一册,笔墨纸砚俱全。

  书册正面写着一行大字——《关于防范与治理蝗灾》。

  一众谋士纷纷颦眉。

  “明岁,关中蝗灾,青冀兖三州都会被波及。”陈昭这句话仿佛一块巨石,惊起一池波涛。

  荀彧轻叹一声:“还是没逃过。”

  大旱之后多生蝗灾,荀彧本还怀着一丝侥幸的心态,希望不要再生蝗灾,可陈昭一句话,就把他那薄薄一层的侥幸打了个粉碎。

  跟随陈昭时间长了,对自家主公“神女”的名头到底有几分真假,虽不明说,可一众谋士心中都有数。

  陈昭正色,“沮授来信,兖州战况势如破竹,开春之前就能把兖州全境拿下。明年以防灾为主。”

  众谋士均无异议。在陈昭影响下,”天下即土地加百姓”已成共识。

  ”我有两策:一是征百姓捡蝗卵抵徭役;二是养鸭灭蝗。”陈昭娓娓道来。

  东汉还处于迷信阶段,认为蝗灾是阴阳失衡或天谴导致。蝗灾发生之前根本没有预防一说,蝗灾发生之后第一件事则是找找执政者错处,君主让令百官议政失……陈昭评价有那议政失的工夫还不如让百官去抓两兜蝗虫实在。

  陈昭毫不客气抄了元明清的灭蝗方式——总结了几千年的防蝗办法,好用!

  “书院的活干完了,正好让这些流民趁着春种之前去各处河滩把地翻一遍,翻出来的蝗卵可以喂鸡喂鸭,明岁蝗起,又能再长一批鸡鸭。”陈昭精确给这些受灾的流民安排好了作息。

  饿不死,也闲不着,保证明年秋收之前一直都有活干,有饭吃。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25页  当前第16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66/22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三国]我,呼风唤雨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