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酥脆一面软,说实话,比她自己烧的肉好吃一百倍。
林秋然道:“这个简单,学着怎么做饼调酱汁就行,算是小本生意。”
林秋然想让于婶儿做这个,主要是因为街上卖烧饼、豆浆油条、包子的已经有了,每样都有两三家。
有的生意好有的生意不好,再去抢那个,划不来。
酱香饼就不错,来街头都是寻常百姓,太贵了不成,太难做的也不成。这个吃了顶饿,味道也好,那些干力气活的肯定爱吃,林秋然觉得,味道并不比肉包子差。
还方便按斤卖。
桃花咬着饼,一直听着这些话。
于婶儿张张嘴,眼睛一直看着林秋然,看了半响,她眼睛酸涩,鼻子也开始发酸,“可这是你做的,秋然,婶儿不能……”
林秋然道:“当初去于家庄做席面,婶子不也没想着活儿是您找的,一直说这是我自己本事。”
没有当初,就没有现在,林秋然觉得十文钱不够还这个人情。
林秋然道:“方子我告诉你,教你咋做,先试试,不成就给桃花他们做着吃,我看桃花挺爱吃的。”
桃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于婶儿抹了把脸,“婶子先谢谢你,这我真是……”
于婶儿很想打包票,说以后真做成了怎样感激林秋然,可虚无缥缈的事,她怕林秋然不信,倒不如做实事。
林秋然道:“都是小事儿,这也不算什么方子。婶子你看这个酱,是两勺蒜末三勺胡葱碎,两勺豆酱一勺糖,还有一勺生粉,加水调匀,这么多酱,放大半碗水就行。”
于婶儿越听越迷糊,前头的还记着,后面的就忘了,“啥来着?几勺豆酱?”
桃花先看了林秋然一眼,然后说道:“娘,是两勺豆酱一勺糖,一勺生粉加水调匀,加大半碗水。”
林秋然笑了笑,“对,做饼得香,烙得时候油不能少。要想饼软一些就用温水和面,比寻常烙饼加的水多一些。中间出层也不用直接抹油,调点油酥抹上就行了,能省些油。”
于婶儿点点头,林秋然又笑着问了桃花一遍,桃花记得很是清楚,能一字不差地重复下来。
林秋然不禁想这个孩子真聪明,才听一遍就记住了。也不知只在厨艺这一面如此,还是做什么都这样。
晚上林秋然就烙了几大块酱香饼,配着红烧肉和土豆炖鸡吃的。
吃了饭,孙氏见时辰不早了,催着于婶儿快回去。但于婶儿没干,非得把锅碗刷了才走。
他们一家五口,大虎二虎能吃,得吃萧家多少粮食。过来是因为上次给拿的肉多,这回又吃,林秋然还把做菜的方子给了她,这欠多少人情。
于婶儿当初只帮了个小忙,觉得林秋然不容易,现在却要林秋然反过来帮她了。她觉得林秋然真是个好孩子,又觉得羞愧。这么大个人了,还得让小辈惦记。
回去的路上太阳慢慢西沉,秋风吹过,并没有吹散于氏心中的热火。看萧家在城里,她有些羡慕。
车上没东西,爷三轮流推着,这会儿大虎二虎推,李叔歇着。
于婶儿和李叔商量,“来县城试试也成,现在也不忙,就跟萧家以前似的,做好了推过来卖。也看看好不好卖,只要能赚钱,租个宅子住如何?有钱,早晚都有买宅子的时候。”
李叔看着俩儿子,“嗯。”
于婶儿又道:“要是真搬过来,让桃花去萧家帮忙吧。”
萧家就三人,林秋然还大个肚子,肯定是忙不开的。
桃花过去能帮忙,以后也能帮着照看孩子,多个人多出份力,肯定比他们三个在一块儿好。
做生意看着赚钱,可是累人。要是不搬到县城,那这事就算了,把孩子送去,倒像是让萧家帮着照看。
本来家里人还多呢,再加一个八岁的桃花,都不知是去帮忙还是去添乱的。
李叔点点头,“成。”
桃花道:“林姐姐帮了咱们家忙,娘,我愿意过去照顾林姐姐。”
以往还叫林秋然嫂子,不知不觉间改了口,于氏也没揪着她改。
而萧家这边,送走于婶儿一家后,林秋然收拾收拾,先洗了澡,今儿做的菜多,感觉身上有油。
这般连着做了两日菜,天一日比一日冷,萧大石也垒好了院墙,孙氏趁天气好,每日下午就在院子里牵绳子,焯水煮豇豆,林秋然也来,二人晒了不少豇豆干。
转眼到了九月,初一干活,初二这天一大早,林秋然和孙氏就来了赵家。
赵实和赵家断了个干净,满月也没请赵家人,婉娘娘家那边的,加上朋友,总共三桌,菜量不大,就没让萧大石过来。
没了人捣乱,家里热热闹闹的,来人就夸赵实女儿可爱,屋里笑作一片。
林秋然也看了一眼,孩子出了月子,比那日看更可爱。看了一眼,她就来厨房做菜了,菜色早就定好了,感激上次赵实帮忙,林秋然看准备的肉多的,打了声招呼给多做了些,这个天放不坏,赵家可以留着自己吃。
怎么说也是她做的味道好。
赵实和婉娘看在眼里,心里明白是因为那日,对林秋然这般也感激。林秋然干活是需要工钱的,多做这些得好些钱。最要紧的是满月宴很是圆满,客人都说饭菜好吃。
菜做好了,林秋然告辞,但婉娘道:“饭菜也多,林娘子和孙大娘不介意就一块儿吃点儿吧,我这也都是自家人。”
她有了女儿,看林秋然跟着婆婆一块儿干活难免心中动容。
林秋然点点头,二人也是第一次在主顾家留饭。
二人简单吃了些,吃过饭后婉娘给结了尾款,“林娘子手艺好,赵实,你那边若有朋友需要,也帮着介绍介绍。”
赵实道:“如今怕是用不着我了,现在都得抢着请林娘子过去。”
林秋然笑了笑,“哪儿有,县城好的席面师傅那么多,我不过是仗着口味新奇些,有人愿意吃罢了。”
婉娘也笑了,赵实又道:“不过现在入秋了,林娘子想要卖菜,也得有菜可做。等霜降后,地里是没什么菜了。我打算去收批菜来,林娘子要不要?”
林秋然让孙氏晒了三千斤豇豆,这个是够用的,她也问了孙氏冬日有什么菜,白菜、土豆、胡葱这些好存储的还是有的。
这些亩产多,到冬日也不贵。
林秋然问:“都有什么菜?”
赵实道:“有各种菜干,土豆胡萝卜胡葱都有,别的菜也有,像新鲜的茄子、胡瓜,肯定比现在贵一些。”
再有两个月就入冬了,赵实是想赚一笔。带回来也得卖,正好问问林秋然,这边多卖些,自己也省力。
林秋然道:“给我带豇豆干吧,有多少要多少,土豆便宜的话也来些,若有腊货腌菜,帮忙少带一点。”
赵实点点头,“包在我身上。”
林秋然和孙氏回了家,到家后告诉萧大石二人已经吃了,让他自己弄些。
孙氏也累,若萧大石不学着点儿,总不会做。总不能她和萧大石回家担心林秋然,和秋然出门,还担心萧大石吃不吃得饱吧。
一天天净操心了。
萧大石对付了一口,等下午,他出门拿明日用的菜。天冷了,能白天做的就白日做,除了猪肉担心放一晚上不新鲜外,其他都是提前买。
萧大石带着菜回来,还带回来一个消息,尖椒已经涨价了,原来四文一斤,现在六文一斤,涨了两文钱。
第三十二章 焖羊肉
物价上涨林秋然以前也不是没遇到过, 一到冬天各种青菜就会涨价,有的甚至比肉还贵,但还是会吃。在这边没有大棚, 涨价只会提前。
林秋然能接受, 毕竟物以稀为贵, 秋冬青菜少, 自然贵。但在从前只是涨价,而这个时代, 再过些天,有些菜就彻底没有了。
菜涨价, 秋冬天冷出门做生意更不容易, 按理说,她家摆摊卖菜的价钱也该涨了。
这种时候其他小本生意,像卖面条、包子、烧饼的, 就没有困扰。只要不赶上灾年, 粮食的价钱浮动不大,林秋然也没法参照。
林秋然叹了口气,她以前没做过这样的小生意,真要调整价钱, 不知这个度该怎么把握。
她记得前世饭店的菜品价钱不会随着一年四季蔬菜价钱涨而涨, 是算春夏秋冬的大致菜价,定一个较为合适的,只要物价不大幅度上涨, 菜的价钱就一直不变。
当然,有些无良商家还是会涨,还只涨不降。
林秋然记得这边酒楼定价本来就高,一盘蔬菜什锦二十文, 定价这样搞,估计也是不受菜钱影响,定价前早把这些考虑在内了。
林秋然有些头疼,这怎么办。萧家卖菜一开始价钱定得就低,以味道价格取胜,这样才卖了一个月,算上下雨也就二十天,眼看菜就要没了。
尖椒四文一斤的时候,尖椒酿肉卖二十文一斤,这道菜毕竟还是肉占得斤称多,现在贵了两文,要想和从前赚得一样多,得贵个一两文才行,而素菜要涨三四文。
原本素菜都是卖六文一斤,加个三四文,别说别人了,林秋然想想都觉得贵。这钱已经能买一斤肉了,素菜做得再好吃,大部分人还是觉得没有肉好。
客人肯定不会买账,而且萧家还面临另一个问题,月初菜价虽贵,但还能买到。再过半个月,估计想买也买不到了。
尖椒不易保存,囤菜林秋然根本没想过。
换菜色是早晚的事儿,林秋然在犹豫这些日子是涨价还是直接换菜?尖椒酿肉一向卖得不错,贸然换了不知新菜色卖得怎么样。
不然把素菜砍了只卖尖椒酿肉,那搭着红烧鱼卖的素菜里尖椒怎么办,难道只卖豆腐吗?倒也不是不成,反正比尖椒酿肉这道菜好操作。
孙氏很诧异,“她爹,咋一天就涨这么多?”
萧大石:“天冷了,自然就贵了。”
林秋然问:“除了尖椒,别的菜呢?”
萧大石道:“青菜都涨了,豇豆也贵了。”
今儿买的豇豆是昨日定的,所以价钱没变,要是今儿再买也得涨价了。
林秋然点点头,还好提前晒了豇豆干,当时有两文一斤收的,也有三文一斤收的,家里很多豇豆干,红烧肉这道菜影响不大,可尖椒酿肉和红烧鱼怎么办?
尖椒虽变贵了,豆腐却没变。
孙氏感叹,“哎,咋贵这么多,菜都要比肉贵了。”
以前在萧家村住着的时候,冬日吃白菜萝卜土豆,还用芥菜青菜腌酸菜吃,一冬都不缺菜吃。
现在需要买菜,菜价还贵。
孙氏总卖,她自然知道本钱越高,赚得越少。干一样的活儿,以前一日赚五百文,以后只能赚三四百文,那谁能乐意。
林秋然看着孙氏和萧大石,说道:“爹,娘,尖椒酿肉先不做了,换成羊肉卖。”
秋冬吃羊肉暖身,既然早晚都要换菜色,何必非要涨价多做半月呢,还让客人觉得萧家的菜贵了。
卖东西开始贵,觉得味道好会吃,但是后面变贵了,大概率不会来。
有些人不会管菜价涨不涨,只会觉得你卖得贵了。换句话说,你菜贵跟我有关,菜价涨了那是你的事儿。
“配菜就选萝卜、胡萝卜,这两样没涨钱吧?”
萧大石摇摇头,“没有,这俩还算便宜。”
白萝卜两文一斤,胡萝卜三文。
林秋然道:“做红烧肉的话,豇豆就换成咱们家晒的豇豆干。反正咱们收来的时候便宜,虽然晒干再炖斤称会少一些,但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