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国日化1981_分节阅读_第129节
小说作者:大江流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968 KB   上传时间:2025-05-15 12:17:06

  几乎是同时,梅树村的四个商场,外加叶景天他们17家代理店,被电话,信件和到访的人们淹没了。大家都在问一个问题:“我农村的,可以吗?”“我岁数不小了可以吗?”“我没文化可以吗?”……

  梅树村的回答是:“年龄、性别、户口都不重要!”

  而周渔则接到了不少熟人们的电话,譬如西山省贸易团进出口处处长吴浩远。

  他对周渔说:“周总啊,你们那位褚伟民同志的事迹很感人,你们梅树村的帮扶活动是什么章程?只有南州有吗?省外有计划吗?”

第94章

  梅树村一下子就忙了起来。

  拓展组去年招聘的时候, 就已经扩张过了,不过依旧觉得人手紧张。

  一个真实的故事,要远比数字更激励人心, 镜头中, 记者笔下,那个孝顺的不怕苦累的拉着板车拿着肥皂售卖的褚伟民, 已经成为了大家精神上的动力——他都这么苦了,他都可以,我也能行!

  更何况,还有新闻中报道的, 卖肥皂平均三十六块五的工资, 榜样的激励, 可预期的收获,几乎可以让所有没有工作的人疯狂。

  可以这么说, 梅树村的所有的商场、门店、代理店都专门开辟出了位置,配有专门人员接待这些从天南海北来的求助者。

  安省的齐瑞华也在自己的代理店面专门开辟了个地方——过年的时候,班长叶景天联系到了梅树村的总经理周渔, 带着他们都成为梅树村的代理店面, 售卖天成服饰的服装,赚的盆满钵满。

  等着一出正月, 班长就一边再次跟周渔联系,签署了其他产品的代理, 一边给他们开了个电报会议, 告诉他们:“梅树村的东西挣钱, 咱们赶了个好机会,就要抓住。代理的东西多了,不能跟咱们自己的货物混在一起, 必须分成两个店铺。省的出了问题,说不清楚。”

  班长就是他们的主心骨。

  所以,看了电报当天下午,齐瑞华就去将旁边的铺子租下来了,回了三个字:“已分开。”

  如今,他这里一边是梅树村门市部代理店,一边是瑞华批发零售。

  这次的地方就专门设在了梅树村的店门口,前两天来的人还不多,一天也就四五个,到了后面事情发酵起来,人就几何倍的增长了,一天最少也有几十人。

  他干脆弄了几十个马扎放在那儿,还让人烧了一锅绿豆汤,只要来了,就坐着喝着等着,倒是也都应付下来了。

  七月下旬的时候,算是人最多的时候——这会儿新闻已经放出来十多天了,几乎已经到达了夏国的任何角落,找来的人除了本市的,省里的人也陆续赶了来。

  这天齐瑞华一来门市部,就发现,不过才八点,已经排了十多号人,显然大家都是从远道赶来的,只有少部分人是背着个小包,大部分人脚底下都有着行李。

  代理店的店员小声跟他说:“有人半夜就到了,连个铺盖卷也没带,就睡在咱们门口,我还以为有人晕倒了,吓死我了。”

  齐瑞华往那里看看,就瞧见各个都面带菜色,一看就是困难,他也是从这样的日子过来的——退役后,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他家是农村的,自然回农村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日子难得很。

  要不是班长心疼他们,带着他们找路子,他过得不比大家强多少。

  齐瑞华就说:“那绿豆汤里再放点大米,大早上的,别光喝汤了,让大家喝碗绿豆稀饭,解暑又能填肚子。”

  店员立刻应了,齐瑞华就过去帮忙了。

  周渔的人手不够,商场和代理店都只有一个工作人员过来,齐瑞华还问呢:“你们那么多人,怎么就派了一个过来?”

  可不是他要求多,而是安省就他一个梅树村代理店,乌泱泱的人往这边来,一个人怎么够?

  来这里的是个挺年轻的小姑娘,文文静静的,一笑还有两个小酒窝,冲着他说:“人实在是不够了。好多地市的商务局打了电话过来合作,这就派出去不少人。还有一些没有商场和代理店的省份,这是扩张的好机会,人就要派的多一点。”

  齐瑞华品了品,忍不住说:“梅树村这次要发展成全国性的啊。”

  小姑娘笑:“我们于组长说了,咬紧牙关干好这一次,顶我们慢慢干五年!您放心吧,我一个人也能弄好。”

  可不是吗?齐瑞华瞧着这阵势,是打心眼里佩服周渔,这一年,一方面是政策放宽,另一方面梅树村在前面打头,各地冒了不少门市部出来,也有跟梅树村似得,在地方开了不少店面。

  但是,跟梅树村一样,从地方走向全国的,还真没有。而这一次弄好了,其他人更是赶不上了。

  他反正没事,店里都有售货员,也就坐在了旁边,帮着记录,验证一下户口本之类的。

  不多时,店员就端着熬好的绿豆稀饭过来了,齐瑞华就站了起来,冲着大家说:“都等了一早上了,喝点稀饭解解渴。自己带饭缸的就过来打,没带的我这里有碗。”

  来这里的,都是想要搏一搏,但心里也清楚,人家这肥皂是免费给的,他们是沾了光,心里已经很不好意思了,哪里想到,人家居然还给稀饭?

  不少人都有些愣——这么好吗?

  齐瑞华已经送了好几天了,太知道他们的想法,干脆自己上阵,直接盛好了递给了为首的一个大哥,大哥朴实地很,立刻摆手:“不敢不敢。谢谢谢谢。”

  齐瑞华直接塞到了他手里,“喝点吧,润润喉。”

  等着这个大哥接了,他就笑着说:“我这还得登记呢,你们自己弄,别客气。以后说不定大家都是梅树村的人了,我们就是同事关系,同事之间客气啥?”

  瞧着齐瑞华真的放下了勺子干活去了,那一大锅热腾腾稠呼呼的稀饭就那么放在那里,大家这才确认真是可以随便喝的,才一边说着谢谢,一边掏出了饭缸,过来盛一碗。

  一时间,这里除了登记时的声音,就剩下吸溜吸溜喝稀饭的声音。

  而在这会儿,齐瑞华就瞧见一个穿着破烂的老太婆颤颤巍巍的,在旁边四处看着,他只当是瞧见了有吃的,过来讨一碗稀饭喝,连忙站了起来,冲着老太太说:“大娘,是不是口渴了,我这里有稀饭,喝一碗吧。”

  大娘一听连忙摇头,齐瑞华只当她不好意思,伸手就盛了一碗递给她:“大娘,走路累了也得歇歇脚,您喝口粥,坐一坐,有劲儿再溜达。”

  谁想到,大娘看着手里那碗粥,居然一下子嚎啕大哭起来,这让旁边不少人都吓了一跳,可听着那委屈的抽噎声,不少人又立刻感同身受起来,这一听就是受了不少委屈。

  这么大岁数,想都知道为啥,家里受委屈,外面人却关心,他们刚刚其实眼眶里也潮湿。

  不少人这会儿都纷纷开口:“大娘,坐一坐。”“大娘,这梅树村是好地方,老板也是大好人,你放心喝就是了。”“大娘,你这是委屈了吧。”

  哭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听了莱花读的新闻,从村子里跑出来的吴玉梅。她身上的钱都被养子占了,只能一步步先走到了县城,又一家家的乞讨,要饭过日子,然后逃票坐上火车到这儿的。

  这一路的艰苦,没法说。

  她以为自己眼泪已经流干了,就算是梅树村不用她,她也能活下去,哪里想到,她一身脏破臭烘烘的到了门口,没开口说一句话,人家塞给她一碗热粥。

  碗底的温度烫着她的手,也烫了她的心,她觉得被养子冷掉的心终于暖和起来了,她抱着碗,一把抓住齐瑞华,冲着他说:“后生,我不是乞丐,我是来卖肥皂的,你们能要我吗?”

  褚伟民的宣传作用,在周渔看来,是核弹级别的。

  短短一个月,南河省就有两千人报名成功,而省外更是多达七千余人,这是什么概念,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了梅树村人,都有了佳人牌肥皂。

  很多人都觉得周渔是胡来,譬如颜美的赵立勇就忍不住跟钱兵说:“周渔还是太年轻,她就不知道人心险恶,一百块肥皂她说送就送,她怎么不想想,这群人是来骗的还是真想干的。

  一万人是什么概念,不算运输成本人力成本,就是生产成本也要34万块。而这一万人里,恐怕一大半拿了就不见人影了。”

  “剩下的,我听说老弱病残是都要啊,拖儿带女的寡妇也要,六十岁的老太太也收,山村里穷的叮当响的要,残疾的没胳膊没腿的也要。这些人自理有问题,怎么可能卖皂呢!”

  “她就是把供销社得罪的太狠了,知道进不去,想要快速发展销售渠道,可这么弄根本不行!”

  “你跟她说,实在不行,今年下半年,还有一次全国供销系统补货的机会,她不是认识不少人吗,你让他跟海市日化打个招呼,我再帮她说说,看看能不能进去,总比她这么胡闹强。”

  钱兵就问:“赵总,您咋不跟周总说啊,这是好心。”

  赵立勇哼了一声,“我跟她气场不和,说不来。”

  钱兵于是原句转告了周渔,还跟她吐槽呢:“周总,你别怪我们赵总,我们赵总是很感谢您的,他就是脸皮薄,说话难听,是好心。”

  周渔回答说:“你务必跟他说,他的职务大于能力。”

  但周渔也知道,业内都不看好,而且很多人对她还有了一些意见。

  不看好的原因跟赵立勇差不多,一方面认为周渔过高的预估了人性,另一方面也觉得就算是有部分有良心的人,真心卖肥皂,专业人士都搞不定的事情,一帮老弱病残怎么可能行?

  对周渔的意见则是一些老成持重派,他们觉得周渔为了销售过分了,用别人的伤痛当做新闻,他们认为周渔是个不折不扣的剥削者。

  这种话当然不会对着周渔说,事实上,周渔认识的日化厂的从业人员虽然不少,但都是业务方面的,厂长这种级别的并不多,所以这是李晓明转告给她的。

  李晓明是好意提醒她:“他们很固执,一旦认定很难改变,你既然做这一行,这次又这么成功,恐怕华美日化很快就会崛起成为大厂,你肯定会碰到他们,你自己心里有数。”

  当然,后者只是小范围的评论,前者才是大多数人的看法。所以,周渔轰轰烈烈送出去一百万块肥皂后,所有人都在等着结果。

  究竟是这些肥皂如石沉大海,根本没回音,还是会迅速占领全国市场呢,谁不好奇?

  别说他们,就连梅树村的人,华美日化的人都在等着结果。各种成本算下来,这一场他们投入了40万,能收回多少呢?

  肥皂是七月下旬慢慢分发出去的,一直发到了八月中旬。

  这会儿门市部门口想要加入的人,已经从过去排长队,变成了一天寥寥无几,拓展组的组员都有些无聊了,干脆帮着代理店铺干起了活。

  大家都觉得,似乎在100万块肥皂扔出去,就仿佛投入了大海里,连个泡沫都没瞧见。

  但没人知道的是,在一些平日里很难被注意的地方,一些改变正在发生。

  北河省赵城。

  住在钢铁厂宿舍的赵婶子吃完饭就抱着衣服去了公用水龙头——她是去年才搬到这个宿舍的,原先都住在平房里。

  楼上什么都好,又干净又敞亮,但就一点不好,处处花钱,水要花钱,连冬天里运煤上楼,都要多花点钱。

  这里面,煤她干脆叫了丈夫儿子自己搬,但水不行,人哪里能不喝水啊,为了省点钱,她都是抱着衣服去院子里的公用水管,那里不要钱。

  不过,这种小心思的人可多呢,她得赶早。

  果不其然,到了后就剩最后一个位置了,她连忙占上。

  就这时,一个三十来岁的妇人带着三个孩子过来了,水池边上的家属们立刻议论起来了:“哎,她怎么又来了?”

  “她谁呀?”

  “卖肥皂的,昨天摸过来的,还问我买不买呢。我说我有不用,她也不肯走,一边跟我唠嗑,一边就说她的肥皂好和便宜。说是梅树村的货,一块打九五折,四毛一分八。”

  就有人说:“价钱倒是不贵,你买了吗?”

  “没,我又不认识她!我还跟她说了,别来这里,钢厂要发劳保用品的,家家户户都有,不缺肥皂。结果你知道她说啥嘛?她说她也是工人家属,知道那点劳保用品根本不够用,还说趁着便宜买一点,省一点是一点,哎呀,别看长得老实,可会说呢。”

  大家一听,都好奇地往那边看,大小子就拽了拽徐美芳:“妈,他们看咱们。”

  徐美芳抬头一瞧,果不其然,若是原先,她肯定扭头就走,不愿意跟人打交道,但现在不行了,她得卖肥皂,人家褚伟民都说了,看你是好事,证明感兴趣,赶紧上去搭话就可以。

  徐美芳也鼓起了勇气,先跟大小子说:“你带着弟妹去边上问问,看有人要吗?我去跟他们聊聊。”

  然后径直走向了水池,一眼她就认出了昨天的熟人:“大姐们,来洗衣服啊。要不你们试试我这块,我这个肥皂是专门为了北方人开发的,咱们这边水硬,一般的肥皂不起沫,我这个用了新的技术,搓几下就起沫呢。”

  “再说我也卖的便宜,一块才四毛一分八,这不两盒火柴钱就出来了。这一来一回,一块皂可省不少。”

  说着,她就伸出了手,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块新肥皂,递了过去。

  那肥皂崭新崭新的,瞧着卖相是真不错。不过大姐都怕碰了就必须买,没人应答,徐美芳太知道这种心里了,她也曾经是工人家属啊。

  她笑着就拿出了一件手帕,是小闺女的褂子,上面胸口有不少油点,直接说:“那您让我沾沾水。”

  肥皂便宜看着不错,她又要试用,大家没理由拦着,赵大婶让了让:“闺女你来这儿。”

  徐美芳就过去先谢了谢,就打开水龙头沾湿了,然后冲着胸口的位置搓了两下。华美日化的肥皂添加了三聚磷酸钠,专门为了硬水制作,不过两下,她就停了下来,利落地用手搓了几下,然后就开水龙头冲洗。

  赵婶子就问:“这就好了?!”

  徐美芳哗啦啦把衣服冲干净,拧干,然后双手捏着肩部,划拉一甩,衣服就散开了,然后她举了起来,冲着阳光给大家看:“您瞧,是不是没有了?!”

  在这儿的可都是天天干活的,刚刚徐美芳就用了几下,大家清清楚楚,可比他们手上发的赵城日化厂的肥皂好用多了!

  赵婶子看着眼睛发光,她家一个工人,一年就发八块肥皂,可上有两个老人,还有五个孩子,九个人根本不够用,这用的又省,又比供销社里的便宜,这一年省多少啊。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18页  当前第12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29/21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国日化1981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